液態之愛

液態之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周
作者:齊格蒙·包曼 (Zygmunt Bauman)
出品人:
页数:288
译者:何定照
出版时间:2008-1
价格:HK$107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124977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社会心理学
  • ZygmuntBauman
  • 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
  • 社會心理學
  • 社會學
  • 人際
  • 社会学&人类学
  • 液態之愛
  • 愛情
  • 心理
  • 情感
  • 現代
  • 文學
  • 女性
  • 內心世界
  • 關係
  • 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媲美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

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

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別處湧現。

在液態的愛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本書的主角是當代的男男女女——他們沒有任何羈絆,尤其沒有那種固定或長久的羈絆,因此,他們心中對自我界定與自我主張的渴望也永遠無法止息。由於天長地久的關係不復存在,這些棲居在液態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想盡各種方法、利用各種技巧、奉獻各種心力來建立相互之間的紐帶。然而,這些紐帶卻沒有一個會注定長存。而且,他們只能容忍鬆散的聯繫,好讓自己在境況改變時,可以快速而毫不費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解消彼此之間的關係。

人際紐帶的脆弱,以及這種脆弱所引發的不安感受,還有人們想要繫緊紐帶卻又不想被綁死的衝突渴望,是包曼這本重要著作的主題。包曼從兩人之間的愛戀開始,漸次開展至家庭、鄰里、城市、社群,再到領土∕民族∕國家的三位一體,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

對於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個體的因應之道,《液態之愛》的貢獻可謂無價。

——《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

作者简介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思想家,也是研究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問題最著名的理論家,現為里茲大學與華沙大學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包曼對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卓越貢獻,使得他分別於 1990 年與 1998 年獲頒亞馬菲獎(Premio Europeo Amalfi per la Sociologia e le Scienze Sociali)與阿多諾獎(Theodor-W.-Adorno-Preis)。

包曼的主要著作包括他稱為「現代性三部曲」的《立法者與詮釋者》(Legislators and Interpreters,1987)、《現代性與大屠殺》(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1989)和《現代性與矛盾心理》(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1991);而貝哈茲(Peter Beilharz)則把《後現代倫理學》(Postmodern Ethics,1993)、《斷片生活》(Life in Fragments,1995)與《後現代性及其缺憾》(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1997)稱為「後現代性三部曲」;近年來,包曼以「液態現代性」作為核心概念,陸續出版了《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2000)、《液態生活》(Liquid Life,2005)、《液態恐懼》(Liquid Fear, 2006)、《液態時代》(Liquid Times,2006)以及本書。

目录信息

導讀 液態之愛的流轉與凝固 黃厚銘
譯者導讀 刪除鍵症侯群 高瑟濡
前言
I 出入愛戀
在每一份愛中,都至少有兩個存有,彼此對對方的情感天平都一無所知。這使得愛有如命運般難以捉摸——那奇異而神祕的未來,不可能預先知曉,無法預防或逃避,也無法加速前馳或一把抓握。去愛,意味著向命運開放——命運是最崇高的人類情狀,將恐懼與喜悅揉合為一,難以分離。從究竟的意義來說,向命運開放意味著讓自由存在:在他者——那愛戀的對象——身上體現自由。
II 出入社會性的工具箱
最令人害怕的恐懼來自於性行為的模稜兩可:它到底是一段關係的開始,抑或是高潮與終點?它是有意義的連續劇中的一幕,還是一齣單元劇?它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或是獨立自恃的行動?無論如何努力嘗試,任何身體上的結合都無法避開社會的框架,無法與社會存在的其他面向切斷所有關係。卸下先前社會地位與社會認可意義的性,封存了成為液態現代生活主要禍害的不確定性,令人倍感折磨與驚慌。
III 論愛鄰舍之難處
如果別人重視我,那麼顯然「我裡面」一定有某些東西是只有我能提供給別人的,不是嗎?而且,顯然有這樣的人會願意接受這些東西,還會因此感激,不是嗎?我是重要的,而我所想、所說、所做的也是重要的。我不是無足輕重,可隨便被取代、被丟棄的。我不只對自己「造成影響」。我說的話、我是誰以及我所做的都很重要——而且,這並非只是我個人的幻想。無論我周遭的世界如何,萬一我忽然不復存在或是離開,那世界就會缺少些什麼,不再那麼有趣及充滿希望。如果這就是讓我們成為自愛之正確、適當客體的原因,那麼「愛鄰舍如同自己」的要求所訴諸的,便是鄰舍的相同渴望。
IV 共同性已然崩解
這世界不單只因為由人類組成而有人性,它也不單只因為其中有人類的聲音而變得有人性,世界之所以有人性,只有在它已成為論述對象的時候……只有在談論它的時候,我們才能把世界上與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情人性化,而在探討它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作為人類。希臘人把這種在友誼的交談中達到的人性稱為仁(philanthropia),「對人類的愛」,因為它在願意與他人分享世界中展現自身。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评分

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评分

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评分

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评分

1.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们都活在新世纪的虚拟失乐园。 远与近,遥远与相邻,幻想与肉体。 在虚拟失乐园,身心分离唾手可得。内心的十指紧扣并不需要面对面,拥抱的温度也并不能融化心海的冰碴。 分离的人啊,手机让彼此接触。接触的人啊,手机让彼此分离。我们活在失乐园里,看这虚拟的邻近,赞叹它是如此绚烂,如此迷人,富有弹性。 虚拟失乐园让我们享受星级服务。我们已彼此知道,不回短信不回邮件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在失乐园里,我们的接触如此自由,自由到比买菜还散漫。我们的连接,类似于商品不满意可退货,肤浅又短暂,我们可以不负责任。只需要不理不睬,就可以为我们的连接画上圈圈。 失乐园的网上邻居们,最近还好吗?

评分

散文式学术写作,"流动"的阅读体验

评分

非常喜欢作者“液态之爱”这个说法,很有张力和艺术感,我甚至有一刻觉得自己融化了,流淌起来,恣意流淌。作者总结了一个现代爱情魔咒:渴望与人相系,却恐惧被就此绑死;害怕孤单,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却从别处涌现;在液态的爱里,我们一次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离……

评分

三年之后突然领悟了此书的妙处

评分

因为是放在“爱情与亲密关系”的框架看的,主要看的还是第一章,但很明显鲍曼是一个非常老派的社会学家,无论是对爱欲与亲密关系看法还是对整个液态现代性的批判,都倾向于保守与忧虑。而到文末对“三位一体时代”的批判近乎伦理学,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明显缺席或不足总让人有些疑惑。但不管怎么说,随笔的力度与可读性都非常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