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瀋從文前半生(1902-1948)傳記,是《瀋從文的後半生》的兄弟篇,講述在中國曆史變動的1902-1948年間,瀋從文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書中敘述他的輾轉流蕩,”傳奇”與平常,”人格放光”與精神痛苦。他與時代密切相連卻持續強韌地保持緊張的”對話”--這是一個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牽涉各種社會關係,承載文學、思想與感情的重量,交織進現代中國的故事。從瀋從文的成長、哀樂與創作脈絡中,也可窺見中國的文化環境與氛圍,當時的文人生存狀態。
張新穎,1967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瀋從文九講》、《瀋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綫》等;隨筆集《迷戀記》、《此生》、《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麼好的事》等。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2006年)、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傢奬(2008年)、第六屆魯迅文學奬(2014年)、第十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2015年)等多種奬項。
张新颖老师写完《沈从文的后半生》,又回头来写了这本前半生,倒像一个人活到生命的终点,又回头看自己过去的一生,很多事情自然多了许多意味。 当然,这也是利弊兼有。好处是可以洞见生命节点的选择,坏处是往往带着一种“所以如此”的味道。事实上,沈从文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
評分 評分“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 在阅读《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前,我对沈老的印象就止步于此,一个情话满分的文人,很多人也许觉得文人的爱...
評分 評分差強人意,單獨對瀋,我可能興趣不算很大。但他帶給閤肥張傢的影響很大瞭,民國的文人圈,文學觀念,文物愛好,舊時的文人精神,是他和張傢人共有的。不摺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充和很懂他。
评分其實我不怎麼讀過瀋從文的作品,以前拿起邊城想看,發覺不是自己喜歡的風格。但兩年前看瞭後半生,感嘆這個傳記寫的真好,也證實瞭範曾不是個好人。現在看前半生,又證實瞭郭沫若不是個好人。無論喜不喜歡瀋從文的文章,看這兩本傳記都是在看一個時代,時代中的一個個體生命,接著能體悟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個體生命。
评分新穎贈。很多人說前半生太過平淡,不及後半生精彩,我不這樣以為。瞭解瞭前半生,纔會明白後來的文字與人生乃是來自何種根源上的給養,是湘西的河、青島的海、昆明的雲……最喜歡反反復復地讀瀋從文少年時代的事,隨他“各處去看,各處去聽,各處去嗅聞”那些平常又古怪的經驗,正是這樣的少年,纔能長成那樣的青年和中年,纔能“從水裏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纔能徹悟“真的曆史卻是一條河”。除此之外最受打動的兩個細節,一是瀋從文第一次登上大學講颱,窘迫得說不齣話來;一是瀋從文離開北平南下,張兆和托人給他捎瞭兩個盤子,一個“五彩鴛鴦戲荷大盤子”,一個“西番蓮邊有小孔眼的小盤子”。前者可以照見瀋看待自己、文學和教育的態度,後者則落實瞭婚姻裏具體而微的深情。新穎師用筆恰到好處,作者與傳主,都是一樣的赤子。
评分其實我不怎麼讀過瀋從文的作品,以前拿起邊城想看,發覺不是自己喜歡的風格。但兩年前看瞭後半生,感嘆這個傳記寫的真好,也證實瞭範曾不是個好人。現在看前半生,又證實瞭郭沫若不是個好人。無論喜不喜歡瀋從文的文章,看這兩本傳記都是在看一個時代,時代中的一個個體生命,接著能體悟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個體生命。
评分看評論好評如潮,自己讀完卻沒有欣喜的感覺。材料很多,許多問題似乎都沒有說清楚,讀來不夠過癮。另外,瀋從文留下的文字資料和自我解剖已經很多瞭,這本書像是對瀋從文資料的索引。由於畢業論文的影響,自己對地方經驗的相關問題還是較為關注,輾轉於湘西、青島、北平、上海的瀋從文,其生命曆程與文學創作必然與地方經驗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