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沈从文前半生(1902-1948)传记,是《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兄弟篇,讲述在中国历史变动的1902-1948年间,沈从文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书中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传奇”与平常,”人格放光”与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与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的故事。从沈从文的成长、哀乐与创作脉络中,也可窥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当时的文人生存状态。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 在阅读《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前,我对沈老的印象就止步于此,一个情话满分的文人,很多人也许觉得文人的爱...
评分温和的沈从文 沈从文这个人,温和、善良、感性、优柔寡断,自然会被有些性格“直”的人看不惯,因为觉得他矫情、做作,就你有情怀似的,可是你的情怀对战争时代的中国无益呀。 沈从文怂,辩论技巧不行,被人在文章里diss了,他也写文章、反驳回去,但是由于他骨子里的温和,反...
评分有两类作家,或者说作品。一类更具有时代性,或主动或无意识地,在文字中留下鲜明的烙印;另一类作品则不太在乎时代的追光,汹涌的潮流,而是落脚于更永恒与长远的“人生远景”与人性之光。 时代价值与文学价值,两者相比,我始终更看重文学价值,那些永恒的、如天如地、始终不...
评分张新颖老师写完《沈从文的后半生》,又回头来写了这本前半生,倒像一个人活到生命的终点,又回头看自己过去的一生,很多事情自然多了许多意味。 当然,这也是利弊兼有。好处是可以洞见生命节点的选择,坏处是往往带着一种“所以如此”的味道。事实上,沈从文先生的一生有太多的...
评分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是关于沈从文传记中比较独特的两部, 两本书都是是挪用大量沈从文自己的记叙让传主本人说话,读起来倒像是“我的自传”。 这种作传方式放在别人身上真不一定管用,首先要传主面对文字必须是诚实的,而且他对生命的体验会反复回...
32本沈从文全集我只细读过其中8本,他确实是鲁迅死后到建国前这十多年内最好的作家,也有很明显的可以甩开边城长河的突破,只是没能完成。张新颖对传主全部都是欣赏、钦仰乃至悲悯的眼光,而且全书过于粗线条,其实是不客观也不完整的。市场和传媒早已塑造了一个田园式边城,他在建国后的坎坷似乎就是那个田园的毁灭,张新颖或许也在不自觉中迎合了这种需求,而放弃了更深入的解剖。
评分原来今天是沈从文去世三十周年,这两天刚好在读这本,写得似乎不如《后半生》。
评分2019年的第六本书,整体来说还不错,只是张老师为了重现沈从文的人生轨迹,引用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几乎只是简单平静地讲了一个沈从文的故事,有些类似于年谱,但并不是年谱的那种资料整理,而是其中加入了自我的一些思考与总结。让我觉得眼前有亮点的大概就是沈从文“撩妹”那里的腼腆与内敛吧,虽然在《合肥四姐妹》里有看过相关的记述,但实在不像张老师这本一样描绘细致入微。而笔仗与误会,大抵也是整个沈老前半生的无奈与辛酸吧,尤其是与鲁迅的误会以及而后丁玲晚年对他的评价也让我觉得,人有时候真的不能太善良。
评分原来今天是沈从文去世三十周年,这两天刚好在读这本,写得似乎不如《后半生》。
评分32本沈从文全集我只细读过其中8本,他确实是鲁迅死后到建国前这十多年内最好的作家,也有很明显的可以甩开边城长河的突破,只是没能完成。张新颖对传主全部都是欣赏、钦仰乃至悲悯的眼光,而且全书过于粗线条,其实是不客观也不完整的。市场和传媒早已塑造了一个田园式边城,他在建国后的坎坷似乎就是那个田园的毁灭,张新颖或许也在不自觉中迎合了这种需求,而放弃了更深入的解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