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沈从文前半生(1902-1948)传记,是《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兄弟篇,讲述在中国历史变动的1902-1948年间,沈从文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书中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传奇”与平常,”人格放光”与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与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的故事。从沈从文的成长、哀乐与创作脉络中,也可窥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当时的文人生存状态。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是关于沈从文传记中比较独特的两部, 两本书都是是挪用大量沈从文自己的记叙让传主本人说话,读起来倒像是“我的自传”。 这种作传方式放在别人身上真不一定管用,首先要传主面对文字必须是诚实的,而且他对生命的体验会反复回...
评分今天,我们提到师生恋,总会有不好的联想。 但在民国时代,师生恋是挺普遍的事,鲁迅和许广平是师生恋,沈从文和张兆和也是。 当年女子上大学,还是挺少见的,这些少数能上去学堂的女子,自然比一般女孩更独立、更新潮,也更自信。 而那时的老师,虽然水平普遍都很高,我们今天...
评分有两类作家,或者说作品。一类更具有时代性,或主动或无意识地,在文字中留下鲜明的烙印;另一类作品则不太在乎时代的追光,汹涌的潮流,而是落脚于更永恒与长远的“人生远景”与人性之光。 时代价值与文学价值,两者相比,我始终更看重文学价值,那些永恒的、如天如地、始终不...
评分 评分传记有两种读法,获得知识和思想是一种,从传主身上寻找启示和支持是另一种。沈从文这个人,张新颖这本书,不论从哪一种读法入手,都有十成十的价值。 初中开始就很喜欢沈从文。 这个人,对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有那么大的兴趣、那么大的热情,又那样淳朴自然、那样充满善意和爱...
32本沈从文全集我只细读过其中8本,他确实是鲁迅死后到建国前这十多年内最好的作家,也有很明显的可以甩开边城长河的突破,只是没能完成。张新颖对传主全部都是欣赏、钦仰乃至悲悯的眼光,而且全书过于粗线条,其实是不客观也不完整的。市场和传媒早已塑造了一个田园式边城,他在建国后的坎坷似乎就是那个田园的毁灭,张新颖或许也在不自觉中迎合了这种需求,而放弃了更深入的解剖。
评分4.5;以赞美朱自清“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形容他自己亦恰切。从湘西长河边走出的顽野内向的少年,受楚人血液的鼓动,辗转大江南北,将无处可诉的愤懑苦闷尽付文字之中,勤勉忍耐热情,同时也饱受社会时局变乱与内心挣扎之苦。前半生尚无大波,难免大量引用《从文自传》,反复重读这些熟悉的文字,反复感受温悯与悲哀对心灵的冲击,一起与先生漫步在充满声光形色的社会“大书”中,自然能体悟到何谓“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张新颖用笔克制,立场客观,在大量检索材料中,“通过对纷繁经验的重新组织和叙述”回溯生命经验,建构「自我」。不屑朋党派别之争的他,从初涉文坛起即未能免于被卷入,他“反对文学与政治的混合绑缚”的天真与勇气,对民族的忧虑深思,“努力恢复文学革命初始的庄严勇敢”,为后半生的命运改写埋下伏笔。
评分其实我不怎么读过沈从文的作品,以前拿起边城想看,发觉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但两年前看了后半生,感叹这个传记写的真好,也证实了范曾不是个好人。现在看前半生,又证实了郭沫若不是个好人。无论喜不喜欢沈从文的文章,看这两本传记都是在看一个时代,时代中的一个个体生命,接着能体悟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个体生命。
评分紛亂戰火中,三姐還給二哥捎了楷帖,行李中夾了五彩鴛鴦戲荷的盤子。
评分解决了读《从文自传》产生的一些疑惑。“美”与“神”之类的关键字,似乎贯穿了作家的前半生。作为传记,引用篇幅稍嫌太多了点。交代经历生平,中间看到九妹沈岳萌的命运记载,一阵心痛。如以这个湘西女子形象在动乱时局中的湮灭,不难看出沈从文之后命运的预兆。表面上,他喜欢僭越当评论家批评家的习惯,令他成了不沾政治却表了立场的靶子,多产创作只为稻粱谋的人生活法也让人看得心酸艰巨,但需知这种表达欲本身——正如他在结婚后的“非分之想”,也是作家的一部分。传中也看得见与鲁迅、丁玲、徐志摩、朱自清等作家的交集,而郭沫若这种人渣的丑恶嘴脸,也让沈从文的坚持,更加明晰。他对自己作品的从容自信,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