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

潘先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新星齣版社
作者:[美]項美麗 Emily Hahn
出品人:讀庫
頁數:288
译者:王京芳
出版時間:2017-12-18
價格:3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332671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項美麗
  • 邵洵美
  • 讀庫
  • 讀庫小冊子
  • 民國
  • 小說
  • 短篇小說
  • 美國
  • 潘先生
  • 人物傳記
  • 中文書籍
  • 經典文學
  • 社會觀察
  • 個人成長
  • 真實故事
  • 民國時期
  • 人物研究
  • 生活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潘先生》是美國女作傢項美麗的短篇小說集,以她1935年至1939年在上海的生活見聞為題材而創作,共收錄二十八篇,均曾發錶於美國《紐約客》雜誌。主人公潘先生,正是以項美麗熟悉的詩人邵洵美為原型,小說內容也以邵洵美及其周邊人物的生活遭遇作為素材。

這些小說是我們瞭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生活的珍貴材料。既有反映日常傢庭生活的《為瞭孩子》《周先生軼事》《囚犯》,描寫抗日戰爭對上海普通市民生活影響的《上海難民》《楊樹浦》,也有關注中國女性問題的《首飾盒》《瑪莎錶妹》《嶽母趣事》,還有錶現中外文化融閤與衝突的《華夏與繆斯》《海歸派》《翡翠與紳士》,等等。

項美麗寫人,三言兩語就能勾畫齣人物性格,寫事,總能敏銳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最可貴的是,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從中可以透見一顆悲天憫人的平常心。這些小說的意義在於,在當時及時地嚮外國讀者報告東方古國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讓今天的我們瞭解上海曾濛受的戰難,市民的戰時生活。

著者簡介

項美麗(1905-1997),本名Emily Hahn,1905年齣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自1929 年起至1996年止,為《紐約客》寫作長達六十七年。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項美麗在上海與詩人、齣版人邵洵美相戀,其間共同創辦英文期刊,並將大量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包括瀋從文的《邊城》、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等。這段時期的相關著作包括《宋氏三姐妹》《中國與我》《潘先生》《香港假日》以及《吉爾小姐》等。

圖書目錄

賢人海文·1·
黎塞留先生在上海·9·
華夏與繆斯·16·
唯有中國人·23·
首飾盒·30·
上海難民·41·
為瞭孩子·51·
周先生軼事·59·
瑪莎錶妹·68·
嶽母趣事·77·
當鋪老闆海文·85·
應許之地·94·
海歸派·104·
摩登女孩·112·
海文成名·120·
新手提箱·130·
翡翠與紳士·135·
海文幫忙·149·
高等教育·157·
漢奸弟弟在日本·164·
楊樹浦·172·
天賜·183·
漢奸之死·195·
囚犯·204·
古董癖·215·
槍炮聲·229·
像隻耗子·243·
聽天由命·255·
關於《潘先生》 …… 王京芳·270·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1935年3月,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Emily Hanh)登上了从纽约开往上海的客轮。 在她的计划里,这次上海之行只是一次短途旅行,为的是要摆脱一段刚刚失恋的痛苦。这时的艾米丽已经出了四本书,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虽然这些书反响都不大,但对她来说,成名不是...

評分

1935年3月,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Emily Hanh)登上了从纽约开往上海的客轮。 在她的计划里,这次上海之行只是一次短途旅行,为的是要摆脱一段刚刚失恋的痛苦。这时的艾米丽已经出了四本书,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虽然这些书反响都不大,但对她来说,成名不是...

評分

1935年3月,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Emily Hanh)登上了从纽约开往上海的客轮。 在她的计划里,这次上海之行只是一次短途旅行,为的是要摆脱一段刚刚失恋的痛苦。这时的艾米丽已经出了四本书,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虽然这些书反响都不大,但对她来说,成名不是...

評分

1935年3月,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Emily Hanh)登上了从纽约开往上海的客轮。 在她的计划里,这次上海之行只是一次短途旅行,为的是要摆脱一段刚刚失恋的痛苦。这时的艾米丽已经出了四本书,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虽然这些书反响都不大,但对她来说,成名不是...

評分

1935年3月,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Emily Hanh)登上了从纽约开往上海的客轮。 在她的计划里,这次上海之行只是一次短途旅行,为的是要摆脱一段刚刚失恋的痛苦。这时的艾米丽已经出了四本书,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虽然这些书反响都不大,但对她来说,成名不是...

用戶評價

评分

項美麗的邵先生!上世紀初上海就被日本人賦予魔都的稱呼並沿用至今,看到熟悉的路名如石門一路Yates Road和巨鹿路Rue Ratard,立刻就能體會英租界和法租界那微妙的差彆,書裏的描寫很多都是文化衝突,非常有共鳴,想到平時難免也和一些外國同事産生類似的誤解或可笑的爭執,覺得那些鬥嘴真有趣也很無奈:如書中那句“並非每個中國人都會做中國人會做的所有事情”,戳中笑點。

评分

我很努力把邵洵美的臉代入進去看的,但實在不喜歡她這種刻意拉開距離來觀察的視角,就,常常産生迷惑“你到底想錶達啥呢?”而且也沒有八卦,至少我沒看齣啥愛恨情仇來,就很失望(重點)結果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有一段項美麗把盛佩玉扔大馬路上自己走瞭,佩玉隻能自己迴傢,後來潘海文說,佩玉第一次自己穿馬路,她很高興,也很自豪。怎麼說,一瞬間産生瞭對佩玉的憐惜……

评分

《紐約客》的記者,寫作手法有固定的套路,但很難作為舊中國下的觀察去考量,有趣但單薄,活潑但片麵。

评分

以邵洵美為原型寫的一係列短篇小說,看的時候常常忘記是虛構作品。很有趣,戰爭期間的經曆尤其可見中國人的“精神”……想起當年魯迅也在上海,邵洵美這種做派一定被罵慘瞭,一搜魯迅還真罵過……邵洵美後來被關過監獄,“文革”期間自殺。

评分

一個美國女記者眼中的戰時中國和上海百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