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是法制社会,错案、冤案都可以申述,上诉,可是在《审判》中的约瑟夫•K却不知何处申,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罪。 作者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作家,西方现代派的文学鼻祖。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布拉格,那时还处于奥匈帝国时期。20世纪初的西方经历了战争、社会...
评分 评分在百度百科里,审判,通俗解释是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法理解释是指人民法院依定法院程序来源于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案件或者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并判决的一项活动。诉讼,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指法庭处理案件与纠纷的活动过程或程序。现在,在中国法理的解释上,是指纠纷当事...
2018-35 可想而知,加缪一定很喜欢卡夫卡。索尔默和K都一样抽离、茫然、无所谓、不明就里地看自己的审判乃至于死亡。《审判》是加强版的《局外人》,人怎么能对抗恶意的、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体制呢?中国人读这本书想必更加心有戚戚。那些老好人的官员、律师、上司,乃至K本人,没有人是无罪的。但人们并不因为他们的罪而有罪。
评分2018-35 可想而知,加缪一定很喜欢卡夫卡。索尔默和K都一样抽离、茫然、无所谓、不明就里地看自己的审判乃至于死亡。《审判》是加强版的《局外人》,人怎么能对抗恶意的、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体制呢?中国人读这本书想必更加心有戚戚。那些老好人的官员、律师、上司,乃至K本人,没有人是无罪的。但人们并不因为他们的罪而有罪。
评分2018-35 可想而知,加缪一定很喜欢卡夫卡。索尔默和K都一样抽离、茫然、无所谓、不明就里地看自己的审判乃至于死亡。《审判》是加强版的《局外人》,人怎么能对抗恶意的、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体制呢?中国人读这本书想必更加心有戚戚。那些老好人的官员、律师、上司,乃至K本人,没有人是无罪的。但人们并不因为他们的罪而有罪。
评分在大学就读过,卡夫卡长篇小说代表作,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之作,卡夫卡最大特色是对官僚体制甚至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力和尖锐嘲讽,其实文采并不出色(毕竟只是小公务员),枯燥平淡,文风和人物性格都跟沙俄时代的古典名著相似(奥匈帝国跟沙俄体制很雷同),在无数的日常琐事中体现集权制度的荒谬与冷酷:算是《局外人》的加强版,《城堡》的活泼版,《变形记》的深刻版,其所表现出来的疏离感、危机感,让人读起来直冒冷汗;敏感而怯懦的作者将社会最尖锐的形象加以荒诞化,加深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对异化社会的恐惧;K与律师、画家、神父的三段对话是其中的精华,制度与人心的腐败始终是同步,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这个世界,即使死亡也不过只是一条狗。
评分20181015 买书前比较了很多译本,最后真是千算万算机缘巧合无奈只能买这本。不推荐此译本,译文漏字/错字,语句不通,还好卡夫卡不以文笔取胜。过程极其痛苦憋屈,无缘由的诉讼和判决,无果的奔波,全是对现今的预言。全员皆K。后段的法律序言,本科时记得有老师专门讲过,然而并不是在本专业的课堂。这部长篇竟是未完成之作,其实已经很完整了,这样最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