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的代表作,回忆了他少年时代与家人在奥斯维辛和布痕瓦尔德两所集中营的真实遭遇。
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却愈演愈烈。始终以为“集中营”只是谣言的匈牙利犹太人,包括威塞尔一家人被送往集中营。威塞尔的父母和妹妹相继死去。
威塞尔见证了集中营里惨绝人寰的苦难,无数信念和生命在眼前化为烟尘。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他仍然心存希望。《黑夜》让我们看见了残忍和慈悲的极限,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勇气。
···························································································································
▶《黑夜》的读者应该和《安妮日记》的读者一样多。这个孩子能够活下来,这是怎样的奇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通过这个少年的眼睛,我们看见了残忍和慈悲的极限。我从他的勇气中获得勇气。这是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
▶《黑夜》这本薄薄的小书有着骇人的力量。——《纽约时报》
▶《黑夜》将整个世界,甚至还有整个地狱都包裹进这不长的篇幅中。这是出自那个黑暗时期的文学佳作,值得在未来被一再重读。——《科克斯书评》
埃利·威塞尔 (Elie Wiesel,1928-2016)
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生于匈牙利,二战期间和家人被纳粹关入集中营,父母和妹妹在集中营中丧命,他和两位姐姐侥幸生还。战后在法国的一家孤儿院生活了几年,于巴黎索邦大学完成学业,后移居美国。
埃利·威塞尔关心犹太人及其他受迫害族群的处境,呼吁世人谴责暴力与仇恨,曾获美国国会金质勋章、总统自由勋章,于1980年至1986年间担任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并入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影响力人士。198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86年,威塞尔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而荣获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选择用文字来记录伤痕,并由此反思整个欧洲文化。 不亲眼去看,或许根本无法想象一群人可以对另一群人残忍到何种程度吧,所以,当...
评分Elie Wiesel的Night一口气看完,中间太多情节震颤灵魂,不仅让人知晓人内心的黑暗永无下限,也让人感到一丝不安: 因为这种黑暗也存在于自己的意识深处,人性于考验下常常是脆弱的。然而绝境中又有灵魂之光时刻迸发,在死尸堆里最后一次拉起贝多芬乐曲的小提琴手,多像郑念女士...
评分人为什么要对别人做这样的事情, 人怎么能就变成了这样? 一口气,花了大概7个小时在晃动的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 有很多疑问。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的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夜,躺在那不能算是床的Bank上。呼唤着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却希望他快闭嘴。害怕他给自己招来纳粹...
评分比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得还好,非常纯粹的自我书写,只讲述亲身经历,不站在知识角度(以及尽量不站在事后角度)去尝试拆解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和其运转系统,一切都在叙述文本中航行,是作者犹太人务实的结果,也是其经历过奥斯维辛后一切精神层面全部死亡的结果。当种族灭绝正在发生,所有人伦常理和天地规律皆重新洗牌,泥巴成为造物主给人最好的馈赠,雪水成为唯一的食物。威塞尔这文笔这题材能得文学奖了,看来真正痛彻的体验能够催发人的敏感。法版后记又提到书稿经过了编辑和译者得当的删减重组,这种适当的简化比一团乱麻的事无巨细看上去好很多。
评分不同国家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年代越久远便越变得无足轻重。在黑夜中我看的人性像黑夜一样,却有点点繁星点缀;信仰更像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在集中营里让人显得愚昧无知却又至关重要。看书的过程,我没有做过多的思考,但不禁的人想去南京大屠杀和《22》,历史不应该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更应该是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去反思人类进程中的基石。
评分"黑夜那么长,令人看不到尽头。 星星只是吞灭我们的大火的星星,那时天上什么也没有,除了暗淡的星星,亡者的眼睛。 我们在虚无的世界里游荡,我们被判在各个空间流放,找寻人类的救赎,找寻忘却,直至人世的尽头——注定找寻不到。 上帝在哪里? 在这个绞首架上。" 一定一定要看后面的再版之作者对读者说的话。
评分人性的恶无法想象 合上这本书抬头看所在的广州1200书店,那一句如果有天堂,我想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 从地狱到天堂。
评分1、没经历生,怎知死;其实应该是:未经历死,怎知生。所有的事情,和死亡比较,就都是小事了。2、人类存在以来,就在不断互相屠杀,“上帝在哪里”?作者在拷问自己,更多的是在质疑人类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