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的代表作,回忆了他少年时代与家人在奥斯维辛和布痕瓦尔德两所集中营的真实遭遇。
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却愈演愈烈。始终以为“集中营”只是谣言的匈牙利犹太人,包括威塞尔一家人被送往集中营。威塞尔的父母和妹妹相继死去。
威塞尔见证了集中营里惨绝人寰的苦难,无数信念和生命在眼前化为烟尘。然而,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他仍然心存希望。《黑夜》让我们看见了残忍和慈悲的极限,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勇气。
···························································································································
▶《黑夜》的读者应该和《安妮日记》的读者一样多。这个孩子能够活下来,这是怎样的奇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通过这个少年的眼睛,我们看见了残忍和慈悲的极限。我从他的勇气中获得勇气。这是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
▶《黑夜》这本薄薄的小书有着骇人的力量。——《纽约时报》
▶《黑夜》将整个世界,甚至还有整个地狱都包裹进这不长的篇幅中。这是出自那个黑暗时期的文学佳作,值得在未来被一再重读。——《科克斯书评》
埃利·威塞尔 (Elie Wiesel,1928-2016)
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生于匈牙利,二战期间和家人被纳粹关入集中营,父母和妹妹在集中营中丧命,他和两位姐姐侥幸生还。战后在法国的一家孤儿院生活了几年,于巴黎索邦大学完成学业,后移居美国。
埃利·威塞尔关心犹太人及其他受迫害族群的处境,呼吁世人谴责暴力与仇恨,曾获美国国会金质勋章、总统自由勋章,于1980年至1986年间担任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并入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影响力人士。198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今年,中国史无前例地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9周年,全天循环播放的画面,尤其是抗战老兵如刀刻般皱纹的脸,让我一次次咽下了冲进眼眶中的热泪。饱经苦难的民族创痕累累,从暗夜中挣扎出来的人们,黑夜的确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但是有几个真正能够说出:“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
评分如果这就是死亡 ——《夜》,关于二战 除了奥斯维辛还有…… 什么是自由,什么又是死亡,当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人们会遭遇怎样的变故,又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呢?战争是这生存与死亡最为集中的人类事件之一,人们通过流血、伤痛、失去,感受到了悲伤,也让那超越死亡的珍贵...
评分奥斯维辛,我曾以为最残酷的是纳粹对无辜犹太人的暴行。后来读到作者记录几对父子相残,而他自己也没能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I failed the test”,他说)。我意识到,最残酷的是,在这样一个极端的情境中,人会被压缩回动物的本质。当求生的本能压倒一切,人甚至展开...
评分对苦难如何摧毁信仰和人性的真实记录
评分揭露了纳粹恶行的同时,也在考量着自身的人性和信仰。
评分超级好看
评分不同国家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年代越久远便越变得无足轻重。在黑夜中我看的人性像黑夜一样,却有点点繁星点缀;信仰更像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在集中营里让人显得愚昧无知却又至关重要。看书的过程,我没有做过多的思考,但不禁的人想去南京大屠杀和《22》,历史不应该仅仅是过去的事情,更应该是我们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的高度去反思人类进程中的基石。
评分"黑夜那么长,令人看不到尽头。 星星只是吞灭我们的大火的星星,那时天上什么也没有,除了暗淡的星星,亡者的眼睛。 我们在虚无的世界里游荡,我们被判在各个空间流放,找寻人类的救赎,找寻忘却,直至人世的尽头——注定找寻不到。 上帝在哪里? 在这个绞首架上。" 一定一定要看后面的再版之作者对读者说的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