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冯友兰
出品人:好读文化
页数:448
译者:赵复三
出版时间:2017-12-1
价格:5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332885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冯友兰
  • 哲学经典必读
  • 好书,值得一读
  • 哲学史
  • 中国
  • 经典
  • 历史
  • 中国哲学
  • 历史
  • 哲学史
  • 思想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名家导读:特约冯友兰弟子、冯友兰学会副会长、北京哲学研究所原所长陈战国撰写2200字导读。

2.名家推荐:华东师大、首都师大哲学教授陈嘉映作序推荐。

3.精准插图:《四库全书》等史籍中辑录优质配图,拓展知识。

4.全新修订注释版:对照1948年英文原始版本全面修订,为生僻字添加注释98条。

5.精华点读:每章前辑出冯友兰的点读文字,帮助理解。

了解中国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

装帧精美,黑白灰三色极简设计,赋予时尚新质感,专为年轻人量身定制。

入选教育部“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

入选清华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籍”,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推荐书目”。

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大学“中国哲学”课程通用教材。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清华国学院院长陈来,人大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武大原校长李晓红等多位大学校长推荐阅读。

深度影响诸多政要、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和文化名流,并影响二战后思想格局。李泽厚、李慎之、赵启正、杨振宁、厉以宁、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以20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横跨三千年的相关知识,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是“史”与“思”的完美结晶。因为本书脱胎于讲义,所以语言流畅;因为由英文译来,所以文字晓畅,符合当下人的阅读习惯。读《中国哲学简史》,让你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去过真正好的、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简介

字芝生,20世纪哲学泰斗。

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建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其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具有崇高的国际声誉。作品《中国哲学简史》是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通用教材。

目录信息

导读陈战国
自序冯友兰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第一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前段去读新东方的口语班,坐在我旁边的小姑娘,跟我说她很喜欢读书,她说,我这个人特别敏感,很喜欢想问题,所以读了很多书,我说,读了些什么啊,她说,我最喜欢读励志书了,还有很多如何激发人脑潜能的书,,,,我说,啊,是么,不,不错啊,,,后来又一天,她跟我说,她...  

评分

1. 道家强调无差别,特别强调无对错的差别。是不是因为取消了所谓的对,也就没有了所谓的错。例如:不再定义量化勤奋,也就没有了懒惰,只有自然存在,自然消失的劳累。又比如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幸,并不一定来自于离婚这件事,而来自人们社会的否定和廉价怜悯。 2. 墨家对赏...

评分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判断。 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楚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  

评分

我以为这整本书的点睛之句,应当是这句了。 “(中国哲学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  

评分

寒假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大概只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大师才能写出这样全面而又精简的中国哲学概述,如今鲜有大师,可以说这是一本难以被超越的书。 作为一本哲学史来说这本书非常纯粹,对于各家观点的陈述没有夹杂过多的评论和个人观点,如果想要充分理解观点的正反两面那么对于读者的思辩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本书对于各派哲学的影响的叙述也不是很多,需结合其他历史材料阅读。 中国哲学还是更偏向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多一些。形而上学有种惨不忍睹的感觉,各家政治哲学也有些片面甚至现今看来有明显问题,比如墨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即便是“外儒内法”这样的结合也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在养性方面的学说则有非常多,后期的禅宗新儒学道学的混合发展也大大丰富了其内涵。我非常喜欢陆王心学的“致良知”观点,论述非常精辟。 但是看完这一本后还是觉得西方哲学更有意思啊……

评分

虽然原著是英文,但清晰易懂,最后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让人眼前一亮

评分

过于简洁了,入门挺好。

评分

推荐序实在是一败笔,将英文版编者言放前面就很好。其他来说都很好。时隔八年再读竟是为教学而读,滋味比起学生时丰富而深刻不少,实在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不为过。

评分

看了哲学,看了又忘,忘了又看,常看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