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李晓红
出品人:
页数:294
译者:
出版时间:2017-8
价格:5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2472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古典文学
  • 文学研究
  •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著
  • 中古史
  • 李晓红
  • 文学
  • 文体学
  • 南朝学术文化
  • 文体新变
  • 文学史
  • 学术思想
  • 文化变迁
  • 文学创作
  • 士人精神
  • 文化转型
  • 文风演变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一书系统探讨南朝雅乐歌辞、永明体、绝句体、七言诗等代表性文体之新变现象。全书交叉运用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南朝学风与士族文化的考察,对乐府“以数立言”的体式创新与九言诗之兴、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开新、绝句诗确立的文化语境、《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的地位确立与南朝新兴文士的自我士大夫化等论题做出富有新意的研讨,展示出中国文学体式从汉魏风骨走向盛唐气象的内在脉络。

南北朝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文、史、儒、玄、佛、道等各门均有新变代雄,其中诗文体式之新变尤为显著。本书第一章探讨南朝雅乐歌辞的文体新变,以宋、齐、梁三朝祀五帝歌辞的体式变化为考察线索;第二章讨论促成汉语诗歌从自然协韵之古诗发展至讲究平仄粘对之近体诗的声律审美实践;第三章讨论此期五言四句体的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绝句文体观念;第四章探讨梁代文士标举《柏梁台联句》为七言诗始篇的背景及其对七律兴起的影响。结语剖析南朝文体新变与学术文化的走向,认为文士自觉的新变追求和实践,是“知识至上”的南朝学风形成的重要动力。南朝文体新变所表现出文化取向与创新精神,是其时学术文化创造极为活跃的重要原因,为隋唐文化开放的盛世到来奠定了基调。全书在多学科视野中考察南朝的文体新变现象与其时学术文化的内在互动,准确、深刻地揭示此期史籍所言“诗体甚新变”“属文好为新变”的表现形式与深层内涵,有助读者认识古代文化价值系统的阶段性演变机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晓红,1982年生,2001-2013年就读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历史学博士后证书,2013年7月起就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南北朝文学与历史文化,在《文学遗产》、《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信息


绪论
第一节 南朝“文体新变”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南朝“文体新变”研究概况与本书思路
第一章 雅乐歌辞文体新变
——以五帝歌为中心
第一节 《宋明堂歌》五帝歌辞“以数立言”之创制
第二节 “以数立言”造作五帝歌辞的原因与寓意
第三节 “以数立言”制辞方式的传播及其历史意味
小 结
第二章 永明声律审美的继古与开新
第一节 声律审美发现时代与创首者之争
第二节 永明声律审美与生民歌咏
第三节 “音韵尽殊”与“易读诵”中的自然旨趣
第四节 通融旧传统与新学风之文化品格
第五节 永明声律审美对诗体的影响
小 结
第三章 绝句体的确立与其文化背景
第一节 绝句是否为“唐题”与唐前的绝句观
第二节 五言四句体的兴盛与士族文化取向
第三节 绝句的名义与其文体特色
第四节 从“绝句”至“截句”及其文体史意义
小 结
第四章 齐梁七言诗起源论
第一节 《柏梁诗》与齐梁文人对七言体的接受心态
第二节 南朝诗体观念对“兮”字句式的扬弃
第三节 《柏梁诗》作为七言诗体始篇之影响
小 结
结 语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化走向
附录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苏小小的形象塑造
一、先行研究及存在问题
二、形塑的起点:《钱唐苏小歌》
三、苏小小多重性格的形塑
四、苏小小传奇:情欲与浪漫主义
五、从幽魂到人:生死存亡的选择
小 结
附录二
论八言诗及其相关问题
一、八言与其诗体的界定
二、卢群与庾信八言诗考
三、翟灏八言诗及其诗体创新尝试
四、八言诗世罕见的原因与其特点探析
小 结
附录三
卞彬童谣与宋齐革易之历史书写
——从《南齐书·卞彬传》据《南史》补字说起
一、《南齐书》与《南史》对卞彬童谣的不同记载
二、童谣文体与卞彬之指刺
三、《南齐书》卞彬童谣的历史语境解析
四、《南史》卞彬童谣的历史语境解析
五、文学修辞与历史书写的复数镜像
小 结
本书各章节发表说明
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南朝的文体新变有一定的阐释,主要是在绝句和九言。不过全书不系统,很明显是作者的论文集,该书还附录了很多作者本人的其他论文。

评分

文学方面的专业性比较强,没怎么看懂,大概知道南朝诗歌并非是由寒门兴起带来,更多的是高门自身对文体求新求变。着重看了附的两篇苏小小形象变化和卞彬童谣的论文。两篇的切入点都很好,文学出发讲史学,逻辑通顺,不知道为什么有点虎头蛇尾,尤其是萧子显南齐书历史书写的评价。

评分

雅乐歌辞“以数立言”最有意思。其余有趣的点,“永明声律”一章中南渡洛阳音与吴语的地域辨音与佛教审音学的影响,“绝句”一章中唐人截句歌唱传播绝句,“七言体诗”一章中南朝新兴士族择《柏梁诗》为七言体式典范。文史结合+文献学的方法,大赞。比较遗憾的是,南朝学术探讨较少。作者偏向文体学,不如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文学》文史结合得更好。哎,我能写到这程度就偷笑了,看脚注仿佛看到作者一地的头发,不容易。《陔余丛考》、《日知录》等书必须列入待读书单了。

评分

主要学到了五行生成数、因数立言、会稽刻石、宋齐之间双声叠韵应用的变化

评分

陈寅恪理论在文体研究中的成功实践。第一章最好,其余部分多少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士族群体在文体问题的关注和实践中之诸问题,也注意到了文体作为一种载体表现士族身份认同的问题,但终究嫌为不够清晰。这一点不如林晓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