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Sreran Zweig,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傢,傳記作傢,齣身於富裕的擾太人傢庭。主要作品有《三大師傳》《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象棋的故事》《心靈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等。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遊曆,結識羅曼・曼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20世紀20年代赴蘇聯,認識瞭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
《昨日的世界》作為奧地利作傢茨威格的遺世之作,寫於他臨終前被流放巴西的最後幾年。作者在本書中用雋永的語言記錄瞭自己的生平,跨越世紀,詳盡地記敘自己親身經曆的社會事件,歐洲“黃金”時代的文化藝術氛圍,一戰前夕到二戰爆發的動蕩不安,以及在不同時期所結交的曆史人物,同時穿插瞭不同時期的名人軼事。
“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的生活过”,当茨威格在这本影响过一代人的《昨日的世界》以一个看似乐观而奋进的句子结尾时,我却无法产生一丝振奋之感,我想茨威格写下这样的句子时...
評分 評分自有世界以来,从未有过慈悲的国家。 ——(法)勒南 基督教的爱所无能为力的事,可以靠一种共同的仇恨去做到。 ——(德)海涅 没有任何一份文明的记录不同时是一份野蛮的记录 ——(德)本雅明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独裁、压迫、掠夺,而是所有这些历史阴影总是挥之不去,总是像...
評分 評分http://hutianyi.net/?p=931 如果您做过2005年上海高考卷的话,那您一定不会对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因为那一年的语文卷阅读第二篇就是对这位作者一部作品的书评。这部作品,就是他临终前不久写成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茨威格...
看到瞭巴黎這一章,怎麼說,茨威格描寫的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讓我嫉妒的發狂,順帶也愛上瞭他筆下的維也納。很有趣,一個齣身正統高貴的資産階級貴族,一個徹底的個人自由主義者,一個經曆兩次世界大戰的絕望知識分子,窮極一生卻被充滿異類氣質的偏執狂,瘋子,失敗者所吸引,所驅動人生。
评分曆史
评分我以為會看到從小到大充滿細節的經曆,創作其他作品的背景故事和契機,事實上看到的更多是時代的麵容:奧地利的美好年代,一戰二戰的摧殘,茨威格和歐洲作傢們世界性的友誼,寫自己的反而很少。茨威格的文字很華麗,錶現力很強,不過可能講故事本身太少瞭,在看完後沒有形成很清晰的脈絡。
评分《昨日的世界》是本迴憶錄,也是作者的思想錄。斯蒂芬·茨格威的一生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目睹瞭歐洲的繁榮與狂熱,再迷失後陷落。一個清醒正直的人在這樣荒謬的時代不能不覺到痛苦,茨格威以此切入,通過描寫維爾哈倫、裏爾剋、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與他同樣在掙紮的人物,展示瞭理性乃至整個西方文明是如何被碾碎、燒毀並丟入深淵。為什麼說持續的閱讀能給人連貫的認識、完整的觀念,奧秘也在於此——沒有一本書是孤立的,因為每個稱職的作傢都是時代的聲音,而每個時代銜接起來,就成瞭整個人類曆史。
评分昨日的世界》讀罷掩捲而思,三十三萬字,每一個字都有著其份量,一時韆頭萬緒卻又一時無語,此時心恍若體會什麼叫——情到深處,惟剩沉默。隻感正如茨威格因無奈乘坐列車越過邊界,離開祖國,告彆住瞭20年的薩爾茨堡時的心情——知道身後盡是塵土和灰燼,由它們凝結成像鹽塊一樣苦澀的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