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的欧美人眼中,名为“清”的“中央帝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有识之士渴望了解泱泱中华的古老文明、礼仪风范、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揭开这个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而这本书正是以世界人之眼看中国的历史巨著,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观看角度”与科学记录 。
本书围绕英国建筑家、绘画大师托马斯•阿洛姆描绘的近150幅大清帝国版画,从中央帝国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社会风俗多角度展示了这个东方大国的风情全貌。在阿洛姆的笔下,万里长城、雷峰塔、香港、澳门,京城街景、街头猫贩、临清杂耍、京剧表演、观象灵台……一幅幅细腻生动的画作勾勒出晚清社会朝野的市井浮世绘,像一幅辽阔的中华帝国全景图徐徐展现在眼前。英国作家乔治•N.赖特撰文解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文化以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本书内容详实,内含丰富的历史细节,出版后在欧洲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了英国乃至欧洲有名的插图本中国历史教科书。
乔治•N.赖特,英国作家,国教牧师。出生于都柏林,1814年毕业于三一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17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851年成为古典文学教师,1863年成为提克斯伯里文法学校(Tewkesbury Grammar School)的校长。著有《中央帝国》《都柏林的历史指南》《古代和现代都柏林的历史指南》等作品。
托马斯•阿洛姆,英国艺术家、建筑师、地图学插画师,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创始成员之一。他设计了如伦敦圣彼得大教堂等著名建筑,还创作了大量的地形学著作、插图作品,被旅行书籍广泛采用。1845年,他因在《中国画报》上发表的大量中国插图而闻名于世。
在19世纪的欧美人眼中,名为“清”的“中央帝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鸦片战争结束后,泱泱中华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渐成西方人关注的焦点。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障碍被扫清,英籍人士只需手持一纸护照,便可...
评分一方面,无论是从图像记录,还是文字撰写来说,《西洋镜:一个英国皇家建筑师画笔下的大清帝国》都是“沉甸甸”的,既是指份量之“重”,又是指水平之高。百150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由于当时并没有照相术,所以特别清晰、真实的影像记录很难留存到现在;而另一方面,其实也不...
评分本书原著出版于1858年,是为了让当时的英国人对中国有“第一手的认识”,到现在来看,准确性姑且不论,我们在意的倒主要是其它本身的历史价值,记录了英国人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后不久的中国、了解到什么程度(同时代的中国人对英国显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还留下了许多当时的图...
评分一方面,无论是从图像记录,还是文字撰写来说,《西洋镜:一个英国皇家建筑师画笔下的大清帝国》都是“沉甸甸”的,既是指份量之“重”,又是指水平之高。百150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由于当时并没有照相术,所以特别清晰、真实的影像记录很难留存到现在;而另一方面,其实也不...
评分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为中国现代化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打破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并推迟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虽然清朝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进步,但它最后的沦陷、衰落、瓦解却遭受后人唾弃与谩骂,还被冠上“千古第一罪人”之名。每一个封建王朝...
2020年第九本书。时下国人对19世纪满清帝国的印象,大多止于积贫积弱、腐败昏暗的模糊印象。其实,无论哪个朝代,社会都是正常运转的,并且不断自我完善直至一个合理的平衡。满清时期,社会也未见得一片黑暗。本书译自当时来华英国人的见闻实录,对中国的山川名胜、社会习俗、市井人文以及中英交战具体战斗过程的大概描述,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性作品。更难得的是,译者文字功底非常深厚,用词考究、引经达意,把每一篇译文都写成了美文。读后收获颇丰,推荐给静得下心的读者们。
评分感叹,当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真是详尽,反之,管窥蠡测,信息不对等,怪不得被人凌辱。这本书算是给当时西方读者的中国指南,描绘细致,准确度也不低(偏差当然存在),相对来说比较客观。作者时时表露出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虽然有些虚伪,占了便宜又卖乖的感觉。插图画的中国人很像欧洲人,看着怪怪的。另外,翻译不错,有文采。
评分19世纪末英国视角下的中国,非常珍贵的材料
评分英国还真是一个适合写百科全书的国家...对了解19世纪的中国非常有帮助
评分翻译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