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的欧美人眼中,名为“清”的“中央帝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有识之士渴望了解泱泱中华的古老文明、礼仪风范、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揭开这个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而这本书正是以世界人之眼看中国的历史巨著,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观看角度”与科学记录 。
本书围绕英国建筑家、绘画大师托马斯•阿洛姆描绘的近150幅大清帝国版画,从中央帝国的自然景观、人文建筑、社会风俗多角度展示了这个东方大国的风情全貌。在阿洛姆的笔下,万里长城、雷峰塔、香港、澳门,京城街景、街头猫贩、临清杂耍、京剧表演、观象灵台……一幅幅细腻生动的画作勾勒出晚清社会朝野的市井浮世绘,像一幅辽阔的中华帝国全景图徐徐展现在眼前。英国作家乔治•N.赖特撰文解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文化以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本书内容详实,内含丰富的历史细节,出版后在欧洲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了英国乃至欧洲有名的插图本中国历史教科书。
乔治•N.赖特,英国作家,国教牧师。出生于都柏林,1814年毕业于三一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17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851年成为古典文学教师,1863年成为提克斯伯里文法学校(Tewkesbury Grammar School)的校长。著有《中央帝国》《都柏林的历史指南》《古代和现代都柏林的历史指南》等作品。
托马斯•阿洛姆,英国艺术家、建筑师、地图学插画师,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创始成员之一。他设计了如伦敦圣彼得大教堂等著名建筑,还创作了大量的地形学著作、插图作品,被旅行书籍广泛采用。1845年,他因在《中国画报》上发表的大量中国插图而闻名于世。
本书原著出版于1858年,是为了让当时的英国人对中国有“第一手的认识”,到现在来看,准确性姑且不论,我们在意的倒主要是其它本身的历史价值,记录了英国人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后不久的中国、了解到什么程度(同时代的中国人对英国显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还留下了许多当时的图...
评分清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凭借骁勇善战的八旗士兵,开创了一个比明朝版图更大的帝国。乾隆时期,清朝发展鼎盛,经由西方传教士的介绍,中国文化名扬海外,曾引发欧洲18世纪的“中国风”热潮,欧洲人争相追崇中国元素。然而到了乾隆末期,清朝开始出现颓势,甚至加强了闭关...
评分《中央帝国》从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与社会习俗等方面为当时的欧洲,描述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央帝国——清朝。全书由数百篇专题文章组成,每篇短文开始前都配有一副相应的精美插画,只是书中这些插画就值得好好欣赏。对于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此书描绘了许多我们早已因为熟识而忽视...
评分清朝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饮食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世纪中叶,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对中国社会作了多方位的生动描绘。托马斯•阿罗姆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他认真借鉴了威廉•亚历山大等画家关于中国题材的作品,...
评分十九世纪是一个跌宕的时期,西方经历世界大战,中国清朝遭遇历代所未曾经历的时代变革。保守、闭关的大清帝国,在西方的进逼下,逐步开放,陆续与主要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接受并引进西方科技与经营管理制度。这之前,就是从康乾盛世走向战争、侵略、割据和被...
版画5星 文字3星
评分有意思,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的中国
评分意外好看
评分翻译的很好
评分翻译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