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学或者音乐》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 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余华说,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像是比翼鸟,“好的作者和好的读者,是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威廉•福克纳、胡安·鲁尔福、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川端康成、博尔赫斯、契诃夫、卡夫卡、海明威、布尔加科夫、斯特林堡、伊恩•麦克尤恩、埃斯普马克、舒尔茨、樋口一叶、马尔克...
评分 评分《文学或者音乐》 作者余华,2017年出版。作为知名的小说家,写起杂文散记,居然如此不堪,这在作家队伍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记得作家王小波,不仅小说有趣,那杂文集,喜闻乐见,不仅思路敏捷,条理清晰,还带有截然不同思辨,和幽默。所以才会有老作家王蒙,专门写过文章,夸...
评分【藏书阁打卡】 阅读文学作品和听古典音乐是余华热爱的事情,也对余华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这本书是他多年读书感想和听古典乐感想的合集。因为自己听古典乐的经验和知识有限,后面古典乐相关的文章就匆匆翻过了,记下了一些作者喜欢的音乐家的名字。 读书感想占据了本...
评分可能我还是太年轻了,这本书看起来还是不怎的舒服。 有些时候觉得文学是一些人想多了,因为如果让我看文学,需要在心里默念这些字,我会觉得很不舒服,而且是需要自己额外付出努力的。但有些文字不是,是我不用费力就能忘记世界的。所以这本书,也就以没看完结尾了,或许未来还...
文学是活的,我们的成长和经历也在不断丰富着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与感受。虽然这本书里的文章不算新,但带来的很多触动与体会却是属于当下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种唤醒,而相互寻找的蛮蛮已经布满天空。
评分就是之前作品的再结集…除了一篇序是新的
评分小说家谈音乐。我蛮推荐《否定》
评分作家谈文学往往有一个特点:很独到。他们运用的是自身的经验,是主流观点之外的思考,是跟随自身性情另辟的蹊径。另一个特点,是很形象、精准,善于用言辞捕捉模糊的特点和气质,毕竟这是作家的看家手艺,经这行家里手一讲,就像相机对好焦了一样,视野中的景象立马变得清晰。作家谈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直觉性和象征性,与文学研究者不同的是,作家通常以直觉、感知、象征来代替系统细致地分析。这像是李建吾的象征主义式批评,追求对文本的审美直觉感悟,注重阅读过程中 “印象”和“感受”以及主观的“提纯和精炼”,他们将文学批评当做一种在文本中的灵魂探险,强调审美的独立和个性,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作严谨却空泛之语。在序言中,余华将写与读比喻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批评又何尝不是创作,看着锅中的美食,不也是品尝吗?
评分不会买了 就是余华作品集里《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和《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的合集…怎么不拿新东西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