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学或者音乐》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 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文学或者音乐》是余华的读书、听乐笔记集,是“三十年阅听史”的“回望”。除《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写莫言的《欢乐》外,其余均写外国作家、音乐家的作品。“叙述”是余华理解文学、音乐作品的切入点,余华写这些读书、听乐笔记只是想“破解叙述之谜”。余华达到了目的,书...
评分余华说,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像是比翼鸟,“好的作者和好的读者,是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威廉•福克纳、胡安·鲁尔福、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川端康成、博尔赫斯、契诃夫、卡夫卡、海明威、布尔加科夫、斯特林堡、伊恩•麦克尤恩、埃斯普马克、舒尔茨、樋口一叶、马尔克...
评分他写作十五年,书中列举了他毕生读过的名作,可以让你在读的时候或悲或喜,哭出声和笑出声来,情绪不能自控。 作者像我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他分析罗萨写《河的第三条岸》,孩子在河岸等父亲那段,等了几十年后父亲终于被等到,但剧情在这个时候大反转,这位父亲的儿子居然又跑...
评分他写作十五年,书中列举了他毕生读过的名作,可以让你在读的时候或悲或喜,哭出声和笑出声来,情绪不能自控。 作者像我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他分析罗萨写《河的第三条岸》,孩子在河岸等父亲那段,等了几十年后父亲终于被等到,但剧情在这个时候大反转,这位父亲的儿子居然又跑...
评分本书收录了余华三十八篇精读笔记,对余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者们都接二连三的出现。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余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自己对于西洋古典音乐的热爱,对于音乐的热爱,余华甚至说道: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和音乐相比。 当然,在这里,我主要将书中出现的书单简单例举。 ...
可以窥见余华的文学偏好。
评分快乐远比伤痛难写,无病呻吟谁都能感怀几句,天真快乐却很难纯粹。余华写自己在文学中获得的愉悦时就带着一股扑面的稚拙。
评分就是之前作品的再结集…除了一篇序是新的
评分小说家谈音乐。我蛮推荐《否定》
评分赞成@李小骚的看法,余华很久没出新东西了。不仅江郎才尽而且不够勤奋懒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