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大学的时候读的这本书,是因为城市设计课老师的强烈推荐。书很薄,读起来满轻松的,同时有很多实例和图片,因此没有让人有专业性很强的感觉。今天在读"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的过程中,看到了这篇"Maps in Your Mind",介绍的是Edward Tolman在认知行为学领域...
评分有三种人,第一种人自以为是神,喜欢从一团麻的现实中捕捉或者建立秩序和逻辑,一不小心就会用力过猛。第二种人总是喜欢批判别人,批判完前者之后,建立自己的秩序,然后开始大力宣扬。第三种人,盲从前两者而不知所以然。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会在这三个角色里面来回转换,直...
评分 评分由于老师力荐此书,觉得应该有它的可看之处。当拿起来看的时候,才发现被翻译成两个版本。开始对照着看,发现还真不堪入目。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行走在城市的同时,你可能会明白:你应该以怎样的角度或者方法去观察、体验城市。在第三章,作者通过观察、交谈、对比、发现问...
被老师念得不能再熟悉的结论。林奇的文笔感觉有些啰嗦,或者说没啥吸引力,也许是翻译的锅?研究方法倒是值得一看
评分被老师念得不能再熟悉的结论。林奇的文笔感觉有些啰嗦,或者说没啥吸引力,也许是翻译的锅?研究方法倒是值得一看
评分新媒体的出现为观察者勾勒城市意象提供了新的经验空间。在想,数字地图和导航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意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但虚拟空间却又同时通过各种符号体系呈现和构建新的城市意象:也许代替不了全息在场,但线上线下的互动(如城市漫步活动、共享单车的出现)提供了更多探索城市的机会。嗯,还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点,列不动了。(啊,其实很不爱看书中举的案例,可能因为零经验的我本身就没怎么形成关于这些城市的“意象”,且并未实地探索过,所以纸上的城市形态展示图与描述文字好让浮躁的我头大…)#开完读书会才懂作者的好#系列
评分列举了美国的城市但是我对于那些城市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大概翻阅了一下,但是作者的全局观表达的很不错,我准备找个时间再细读一遍
评分新媒体的出现为观察者勾勒城市意象提供了新的经验空间。在想,数字地图和导航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意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但虚拟空间却又同时通过各种符号体系呈现和构建新的城市意象:也许代替不了全息在场,但线上线下的互动(如城市漫步活动、共享单车的出现)提供了更多探索城市的机会。嗯,还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点,列不动了。(啊,其实很不爱看书中举的案例,可能因为零经验的我本身就没怎么形成关于这些城市的“意象”,且并未实地探索过,所以纸上的城市形态展示图与描述文字好让浮躁的我头大…)#开完读书会才懂作者的好#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