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人如何感知环境”,这是《城市意象》一本书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读一本书,作者观点胜于史料陈述,论述结构又胜于观点。相比于人人都能说出的“五要素”,我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回应以及未来的启示。 背景 我们将视点拉长,聚焦于整个历史长河,发现整个历...
评分有三种人,第一种人自以为是神,喜欢从一团麻的现实中捕捉或者建立秩序和逻辑,一不小心就会用力过猛。第二种人总是喜欢批判别人,批判完前者之后,建立自己的秩序,然后开始大力宣扬。第三种人,盲从前两者而不知所以然。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会在这三个角色里面来回转换,直...
评分 评分为什么去北京旅游的人能够马上画出北京的地图,而有些城市里面的老居民甚至不知道他所在的城市中的某两条最重要的的马路居然不是平行的?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旁边的那条河涌会被我们忽视,为什么有时候,当我们玩 Google Earth 试图找自己的家的时候,总是那么的困难?而当...
评分翻译得简直就不是中文来的,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后根本都没联系的.... 还是本人学识太浅薄看不懂中文了?">_<" 建议下载电子版的,好懂很多,最起码没有那么“故作高深”.....
新媒体的出现为观察者勾勒城市意象提供了新的经验空间。在想,数字地图和导航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意象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但虚拟空间却又同时通过各种符号体系呈现和构建新的城市意象:也许代替不了全息在场,但线上线下的互动(如城市漫步活动、共享单车的出现)提供了更多探索城市的机会。嗯,还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点,列不动了。(啊,其实很不爱看书中举的案例,可能因为零经验的我本身就没怎么形成关于这些城市的“意象”,且并未实地探索过,所以纸上的城市形态展示图与描述文字好让浮躁的我头大…)#开完读书会才懂作者的好#系列
评分被老师念得不能再熟悉的结论。林奇的文笔感觉有些啰嗦,或者说没啥吸引力,也许是翻译的锅?研究方法倒是值得一看
评分被老师念得不能再熟悉的结论。林奇的文笔感觉有些啰嗦,或者说没啥吸引力,也许是翻译的锅?研究方法倒是值得一看
评分城市里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五类元素,标志物、道路、边界、区域和节点。
评分好的研究总是回归体验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