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以來6個世紀人口的發展一直是從事曆史學、經濟學、人口學的學者及思考中國人口與曆史、中央地方政權體製運作、人口與土地諸問題的讀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何炳棣先生關於上述問題的精彩論述無疑使本書成為海外漢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在何氏之前,從未有一位學者通過追溯人口術語的製度內涵的演變來理解分析已有的人口數據,並對移民、地區經濟開發、農作物改善、賦稅製度、土地使用權、自然災害對人口發展的影響做齣透徹細緻的分析。該書在學術研究上裏程碑式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而其中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的理解和視角仍可啓發當代人對中國發展的思考。
何炳棣,1917年生於天津市,祖籍浙江金華。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4年考取瞭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1945年底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洋史,195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史博士學位。之後,何炳棣先生逐漸轉入國史研究,成績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選為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代錶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明清社會史論》《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讀史閱世六十年》等。
一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单独二胎、全面二胎、全面放开;然后发现这些举措对人口增长的用处已经不大了,年轻人不恋不婚不生倾向凸显;于是对未来人口的悲观情绪蔓延,已经有人在用人口预测曲线来赌国运。还有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上上下下都越...
評分PING-TI HO.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p. xviii, 341.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data and suggests tentative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as to how and why C...
評分PING-TI HO.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p. xviii, 341.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data and suggests tentative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as to how and why C...
評分本科階段接觸的第一本經濟史著作,從當初連“丁的實質”都讀得苦不堪言,到現在能較不吃力地通讀全書,總歸有所長進。
评分上捲人口資料紮實但略顯枯燥,下捲第七章超省際的人口遷移和第十章天災人禍的後果分析的非常好。人如螻蟻,微乎如栗。
评分無比紮實的曆史實證研究。看到最後一頁纔發現……天啊,譯者是葛劍雄!
评分上捲人口資料紮實但略顯枯燥,下捲第七章超省際的人口遷移和第十章天災人禍的後果分析的非常好。人如螻蟻,微乎如栗。
评分這書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將錯就錯,把典籍中那些荒唐的人口數據放到製度、行政和社會經濟層麵來檢視,找齣“錯”因何在。對每個朝廷來說,賦役目標是優先的。明太祖堅持持續登記全部人口,因為他“切望能均分勞役”,並最終建立瞭以黃冊(勞役登記名冊)和魚鱗圖冊(土地清丈地圖和地稅手冊)為基礎的有效的賦役體係,而“夷民”是不造黃冊的。對州縣官來說,既然賦役目標是優先的,費力費時的人口登記自然是能躲就躲,於是慢慢就隻登記人口中有意義的部分——納稅人口,於是紹興府在14世紀後期人口就已超過100萬,卻在承平日久之後,上報數下降到不足60萬。有名的“攤丁入地”政策中的“丁”並非指人口,而是個“賦稅單位”。既然史料中的數據不能直接用,那何以探知人口總數?那就從影響人口的諸因素中去找,如土地、農作物、製度、天災和人禍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