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以来6个世纪人口的发展一直是从事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者及思考中国人口与历史、中央地方政权体制运作、人口与土地诸问题的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何炳棣先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精彩论述无疑使本书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在何氏之前,从未有一位学者通过追溯人口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来理解分析已有的人口数据,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该书在学术研究上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其中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角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PING-TI HO.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p. xviii, 341.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data and suggests tentative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as to how and why C...
评分PING-TI HO.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p. xviii, 341.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data and suggests tentative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as to how and why C...
评分 评分这本书以方志为基础研究自明初以来的人口变化。其基本问题是试图从方志中找到中国人口变化的真实图景。然而,该书表明,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中国的官方史料并不可靠,而地方的记载虽然更为详细,但往往也忽视了许多细节。 评价:这本书功底扎实,确实好过黄仁宇的书。...
评分无法绕过的经典之作。
评分研究的扎实
评分13年,人口社会学硕士班课程,集体~
评分这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将错就错,把典籍中那些荒唐的人口数据放到制度、行政和社会经济层面来检视,找出“错”因何在。对每个朝廷来说,赋役目标是优先的。明太祖坚持持续登记全部人口,因为他“切望能均分劳役”,并最终建立了以黄册(劳役登记名册)和鱼鳞图册(土地清丈地图和地税手册)为基础的有效的赋役体系,而“夷民”是不造黄册的。对州县官来说,既然赋役目标是优先的,费力费时的人口登记自然是能躲就躲,于是慢慢就只登记人口中有意义的部分——纳税人口,于是绍兴府在14世纪后期人口就已超过100万,却在承平日久之后,上报数下降到不足60万。有名的“摊丁入地”政策中的“丁”并非指人口,而是个“赋税单位”。既然史料中的数据不能直接用,那何以探知人口总数?那就从影响人口的诸因素中去找,如土地、农作物、制度、天灾和人祸等。
评分叹服。不做第二等题目,不写第二流文字。后学纵不能至,也应以此自勉啊。#非常时期宅家读书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