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以来6个世纪人口的发展一直是从事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者及思考中国人口与历史、中央地方政权体制运作、人口与土地诸问题的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何炳棣先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精彩论述无疑使本书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在何氏之前,从未有一位学者通过追溯人口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来理解分析已有的人口数据,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该书在学术研究上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其中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角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何炳棣先生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说起生育。多子多福,劳动力,损失率都是原因,但从信仰的角度我觉得也是可以探讨的。古代广大文盲的信仰,反观今天农村你一定有所了解对吧?那种对阴阳二世界的态度,侍死如侍生的教诲与习惯有多么顽强!即便大城市稍微偏一点的地方中元节晚上路口也是火光点点吧! 这是出于对...
评分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乱治现象,如果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有必然性。农业所依赖的土地,或者说承载的人口密度,都是有限的。如果密度过大,人生存的恶劣会改变人性,使得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暴力增加,最后各股小暴力集中起来,被某政治人物振臂一挥,于是天下变换了。
评分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乱治现象,如果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有必然性。农业所依赖的土地,或者说承载的人口密度,都是有限的。如果密度过大,人生存的恶劣会改变人性,使得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暴力增加,最后各股小暴力集中起来,被某政治人物振臂一挥,于是天下变换了。
评分一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单独二胎、全面二胎、全面放开;然后发现这些举措对人口增长的用处已经不大了,年轻人不恋不婚不生倾向凸显;于是对未来人口的悲观情绪蔓延,已经有人在用人口预测曲线来赌国运。还有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上上下下都越...
再版了,幸运幸运,我以为永远买不到了呢。
评分无比扎实的历史实证研究。看到最后一页才发现……天啊,译者是葛剑雄!
评分这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将错就错,把典籍中那些荒唐的人口数据放到制度、行政和社会经济层面来检视,找出“错”因何在。对每个朝廷来说,赋役目标是优先的。明太祖坚持持续登记全部人口,因为他“切望能均分劳役”,并最终建立了以黄册(劳役登记名册)和鱼鳞图册(土地清丈地图和地税手册)为基础的有效的赋役体系,而“夷民”是不造黄册的。对州县官来说,既然赋役目标是优先的,费力费时的人口登记自然是能躲就躲,于是慢慢就只登记人口中有意义的部分——纳税人口,于是绍兴府在14世纪后期人口就已超过100万,却在承平日久之后,上报数下降到不足60万。有名的“摊丁入地”政策中的“丁”并非指人口,而是个“赋税单位”。既然史料中的数据不能直接用,那何以探知人口总数?那就从影响人口的诸因素中去找,如土地、农作物、制度、天灾和人祸等。
评分叹服。不做第二等题目,不写第二流文字。后学纵不能至,也应以此自勉啊。#非常时期宅家读书系列
评分看了一周左右。原著精彩,译文流畅,一点没有学术著作的艰涩之感。全书最值得称道的与其说是第二部分,倒不如说是第一部分对人口数据的分析和批判,重点分析了这些人口数据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它们在何种程度上是可靠的,不光推进了学术前沿,同样造福后世学人,实在是良心之作。天灾、人祸、作物、土地,以及人口编审过程中各方势力的勾心斗角,这一切,都隐藏在这看似平淡的人口数据背后,而终于被尽数钩沉出来了。何先生的治学与人品非常值得尊敬,最近会慢慢读何先生其他的研究著作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