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孙歌1980—1990年代访日期间所作的学术评论、文学评论及杂感类文字的结集,其中多篇曾在《读书》上发表。无论是对日本思想史的辨析与梳理,还是对日本文化的切身体验,都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作者对日本文化的深度解构带有浓浓的90年代日本社会的气息,通过对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梳理,以及在日本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观照,可以帮助读者在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内了解日本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或亚洲文化。除却作者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性文字,还包括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随笔,文字精炼有味,思考角度新颖独到,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知识性阅读之享受。
正如作者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为错,有意义的正在于对文化的探讨与求索。本书所收的文字都是从她当初的不规则思考开始的,其“无法归类”的杂文特质也成了作者日后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特风格。
▼编辑推荐
☆
孙歌作品,全新再版
☆
走到日本,走回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为错。
一个文化旅人在亚洲思考作为方法的日本。
☆
在这本小书里,主要集合了我这几年学术论文之外的部分文字。对于我,它们比我的学术论文更为重要。那是因为,在写作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可以无视现成的规矩,锤炼自己“自由的习惯”——只是在无视成规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和这个世界面对面地凝视,才能感觉到心灵面对世界的开放,感觉到思维伸展自己的枝条,接受这个世界的光热和营养。——孙歌
▼作者简介
孙歌
东京都立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专业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上海交大出版社,2017)等。
还记得小时候读书,爸爸给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努力读书,才能走出去。那时候在农村好像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读书有出息,这些信息都在反应着父母希望子女进步,不要固守这一亩三分地。读书出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到的才能,一步一步的从理论变成实践...
评分高中时读过一本《最后的文化贵族2》,书中更多的是从很多学者的求学经历和人生际遇来展开,对各自的思想内核介绍得很少。饶是如此,也让我感受到了近似于浸淫文学中的愉悦。 孙歌的《求错集》,这是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欢愉。 可能是因为本书的内容是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落稿了。...
评分最近写文字经常出错,要么思维混乱,要么错字连篇,自己也曾反思过,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太过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恐怕都有。写文字是需要思考的,如果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自然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写文字一要有思考,先有文章的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
评分 评分“在语词的密林里”(第一个书评) 乍看此书,觉得是类似于简单的随笔散文合集,打开初读,只觉内容深刻,学术气息颇浓,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学科术语时,可以说是基本不能理解,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是到了文学评论的部分,我开始尝到了一些阅读的乐趣,作者这种严谨细致的文风是我...
非常好看的随笔集。
评分孙歌在这本书中对日本文学的解说,让我们认识不一样的日本。
评分孙歌从比较文学转向思想史旅途中的杂感记录。本来是冲着《亚洲意味着什么》三篇读的。用言语差异探究文化差异的部分非常惊喜,尤其是把与日本研究结缘的学者比作片假名一般的存在,太妙了~
评分① 新书的纸味道刺鼻,阅读的官能感受不好 ② 谈思想史研究的文章更喜欢|本质直观:警醒认识论中的(思维定势)一元论色彩,发觉或许自己在很长时间里面并没有真正跳出一元论和理解「文化相对主义」及待读的List增加「沟口雄三」对中国的研究 ③ 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部分门外汉不懂,微观研究等的探讨方法论可借鉴参考
评分跨文化语境下的执掌对谈。有幸在从日本归来后读完了这本小册子,对于作者的观察分析也有更为切身的体会与深刻的共鸣。或许是由于随笔漫谈的体裁,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跃行青蛙,跟随作者沿着比较文学的路径蹦跶在或关乎生活日常或从属于严肃学术的繁盛论题间。《求错集》有着鹿行九野的敏锐哲思,亦有作者温和宽容的留笔,更像是一档立场隐晦的“人间观察”节目,但这种“不下评价”的斟酌姿态与不够锋利的笔触并不怎么对我胃口。日本是一个被既定准则的同一性割裂至深的社会,亦导向一种难以自我更新、惰性很强的文化样态,现代化与经济腾飞同样依附于“精细、效率与勤奋”等被严格恪守的教条,它们恰好满足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求。跨文化比较方法在能够更为「客」观地抽象出某种文化的特质和运作方式之时,也更能看见一种文明及其观念制度所背负的代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