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孙歌1980—1990年代访日期间所作的学术评论、文学评论及杂感类文字的结集,其中多篇曾在《读书》上发表。无论是对日本思想史的辨析与梳理,还是对日本文化的切身体验,都体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度和敏锐的问题意识。作者对日本文化的深度解构带有浓浓的90年代日本社会的气息,通过对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与梳理,以及在日本语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观照,可以帮助读者在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内了解日本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或亚洲文化。除却作者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性文字,还包括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随笔,文字精炼有味,思考角度新颖独到,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知识性阅读之享受。
正如作者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为错,有意义的正在于对文化的探讨与求索。本书所收的文字都是从她当初的不规则思考开始的,其“无法归类”的杂文特质也成了作者日后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独特风格。
▼编辑推荐
☆
孙歌作品,全新再版
☆
走到日本,走回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亦可以为错。
一个文化旅人在亚洲思考作为方法的日本。
☆
在这本小书里,主要集合了我这几年学术论文之外的部分文字。对于我,它们比我的学术论文更为重要。那是因为,在写作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可以无视现成的规矩,锤炼自己“自由的习惯”——只是在无视成规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和这个世界面对面地凝视,才能感觉到心灵面对世界的开放,感觉到思维伸展自己的枝条,接受这个世界的光热和营养。——孙歌
▼作者简介
孙歌
东京都立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专业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三联书店,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上海交大出版社,2017)等。
最近写文字经常出错,要么思维混乱,要么错字连篇,自己也曾反思过,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太过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恐怕都有。写文字是需要思考的,如果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自然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觉得写文字一要有思考,先有文章的框架,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
评分还记得小时候读书,爸爸给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努力读书,才能走出去。那时候在农村好像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读书有出息,这些信息都在反应着父母希望子女进步,不要固守这一亩三分地。读书出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到的才能,一步一步的从理论变成实践...
评分广松涉与布迪厄区别。 滨下武志华夷变态与民族主义转型,近代朝贡吸纳条约(萨林斯?),地域体系与朝贡体系 岸本美绪亚洲表象并非华夷实体总和,而是实体交融形成的关系网络(布迪厄?)。 佐藤幸男,文化交流作为经济副产品 ,文化越境,作为海域的亚洲。 黑木英充以多语言媒介者的...
孙歌女士真是个温柔的人
评分① 新书的纸味道刺鼻,阅读的官能感受不好 ② 谈思想史研究的文章更喜欢|本质直观:警醒认识论中的(思维定势)一元论色彩,发觉或许自己在很长时间里面并没有真正跳出一元论和理解「文化相对主义」及待读的List增加「沟口雄三」对中国的研究 ③ 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部分门外汉不懂,微观研究等的探讨方法论可借鉴参考
评分更喜欢后半本关于日本的点滴随想感悟,
评分作者在前言表明: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我在异文化的语境中寻找的,不再仅仅是“他山之石”,更重要的是,我求索的或许就是“错”本身。本书主要分为学术论文、文学评论和随感文字三部分。前二者过于专业而有时显得深奥晦涩,但可看到其思想轨迹与治学门径之形成,对文化研究的范式亦有深刻敏锐的反思,启发颇大;后者部分篇章过于随性而略嫌粗疏与表面化,但整体读来颇为有趣,尤其是关于日本文化的文章,透着一股浓浓的90年代气息,令人对当时的日本文化有较为直观的了解。作者在观察日本与正视日本的同时,亦反观我们自身,不至于沉浸于日本文化“还不是受我们影响”的狭隘想象之中。学者身份、他者立场加之女性视角,行文深刻而不尖锐,客观而不冷漠,细腻而不矫情。
评分与其叫“求错集”,不如叫“思想变化”。本书不能轻松的读,对读者还是有很高的要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