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英文版第一版于2010年(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第二版于2016年,本书为第二版译本。
在这本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和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 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在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许多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他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社会和世界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赢利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美国当代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从纽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哈佛大学、布朗大学、牛津大学,现为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法学院、神学院合聘的法律和伦理学教授;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会委 员;获颁世界上37所大学的荣誉学位;被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英国《前景》杂志两次列入“世界百名杰出知识分子”榜单。主要著作有:《善的脆弱性》《欲望的治疗》《培养人性》《思想的剧变》《逃避人性》《生活质量》《诗性正义》等。
内容:3星 编辑&翻译:4.5星 全书缺乏框架、条理性,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口号,不见理由分析。具体的可以去看Amazon上的评价:http://www.amazon.com/Not-Profit-Democracy-Humanities-Public/dp/0691140642 另外说的一下是,尽管内容真的是很少,可是却并不精炼。作者似乎很有...
评分可以作为略读的书籍,旨在为人们传达一种观点:在崇尚科技的时代里,人文学科的开展和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仍不会过时,甚至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比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避免宗教种族性别歧视、国际视野等。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苏格拉底式教学、杜威、福禄贝尔、泰戈尔等...
评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沟通乏力?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空虚寂寞无聊? 为什么很多人会失去信仰?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 根据作者的解释,因为我们孩童时,天然地都会有自恋情结。但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磨平这份情结。在游戏中我们的想象...
评分可以作为略读的书籍,旨在为人们传达一种观点:在崇尚科技的时代里,人文学科的开展和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仍不会过时,甚至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比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避免宗教种族性别歧视、国际视野等。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苏格拉底式教学、杜威、福禄贝尔、泰戈尔等...
评分可以作为略读的书籍,旨在为人们传达一种观点:在崇尚科技的时代里,人文学科的开展和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仍不会过时,甚至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比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避免宗教种族性别歧视、国际视野等。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苏格拉底式教学、杜威、福禄贝尔、泰戈尔等...
论证太过薄弱,作者有点往学术明星的方向走了。
评分并不是说这本书写得有多好,只是为了立场打五星
评分立场我支持,但是内容有些单薄,而且冗长又稍显啰嗦,一章的观点读了几行就已经很想翻到下一章。
评分不是那种自己去讨论教育方式的书,想要了解具体的直接去看里面引用的各个哲学家的书就好了,作者只是在整合已经有的好观点并结合现实去提醒社会。 人文教育的确不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可量化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代教育体制改革多次之后还是偏向功利教育。而且要实现所有人都能得到教育机会,政府就要资助了很多学校建立,而政府里面的人本身就被功利教育浸染,只会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而发展培养赚钱机器的功利教育。 看完觉得很无奈,虽然作者提出一个方法,私人捐助和公益学校,但看完后明白了想要实现人文教育在中国永远不可能。 唯一可能的方式是审查要生孩子的父母是否有资格在孩子出生之后带给他人文教育。
评分作者是阿马蒂亚森的好朋友,所以说了一堆印度教育状况以及泰戈尔的教育理念(没想到写鸡汤诗的泰戈尔还有这种创见)。想起研究生时参加一个讲座,阿马蒂亚森全世界宣传那烂陀大学,不知道办得怎么样了。还拿宣传册找森签了名,不知道被扔到哪里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