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 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缅甸加入Indianimperial 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 English Weekly 的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和约克郡,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他受伤。二战期间(1940-1943),他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起他成为Observer的战地记者和Machester 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 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场》,1949年出版了《1984》。奥威尔患有肺结核,于1950年死去。
1.【历史的重复性】 由20世纪至21世纪,世界次序虽发生了变化(亚洲的中国在国际排名上上升到了可与西方国家分庭抗礼的位置),但,从殖民者/外方掠夺者的角度来看,东南亚的食物链特征仍为改变。 百年之前的20世纪初,白人(英国人)可为了名贵的柚木,派遣英人驻扎东南亚偏远...
评分 评分无论什么种族的人都一样难逃庸俗,无论什么地方的殖民地都是一样的悲苦。 George描述的东南亚殖民地生活和东南亚人、华人描述的东南亚殖民地生活没什么两样,但出发的立场不一样,味道自然也不一样。我还清楚的记得《异乡奇遇》里面也有同样的描写,白人统治者绝对不允许他们...
评分无论什么种族的人都一样难逃庸俗,无论什么地方的殖民地都是一样的悲苦。 George描述的东南亚殖民地生活和东南亚人、华人描述的东南亚殖民地生活没什么两样,但出发的立场不一样,味道自然也不一样。我还清楚的记得《异乡奇遇》里面也有同样的描写,白人统治者绝对不允许他们...
白人的傲慢残暴和东方人的卑下温顺写的如此赤裸裸,却饱含奥威尔对这片土地和人的深情——对公义和爱情的理想化追求,却又有个人的胆怯和勇气,最终被激烈动荡的现实击得粉碎,一个人乌托邦的幻灭,总是似曾相识——打猎那段写的相当生动,女主的现实描绘是最大亮点
评分每一片月光似乎都有重量。其间的那种寂寞,不是抛弃了自己的家,走过很多地方的人,难以感受得到。
评分有一种风格叫“乔治奥威尔风格”。从缅甸回来之后为读小说增添了现实意义。
评分每一片月光似乎都有重量。其间的那种寂寞,不是抛弃了自己的家,走过很多地方的人,难以感受得到。
评分这个故事里的伊丽莎白真是浅薄的要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