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微言輕的民眾、晦明不定的言論,何以動搖法國王室的統治?
法國曆史學傢阿萊特·法爾熱作品,視角獨特的法國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聽見瞭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訛傳訛,紛紛議論是土耳其人率領80萬大軍,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盜卡圖什被捕,各種版本的故事傳遍巴黎的大街小巷,來描述他曾經的“戰績”和悲慘的結局。
1769年,巴黎盛傳教皇暴斃,這個謠言的産生隻是因為法國國王宣布瞭一個活瞭100歲、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訊。
法國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語充斥巴黎街頭巷尾,各個階層的人都被裹挾其中。法國著名史學傢阿萊特·法爾熱著眼於普通民眾,通過研究當時的日記、警察報告、手抄新聞、迴憶錄和巴士底獄檔案,她發現在18世紀後半葉,巴黎公眾已經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對他們的城市所發生的事情錶達明確的意見,而政府一方麵認為民眾不夠成熟、衝動或無知,另一方麵通過密探係統對於民眾輿論進行嚴密的監控。在巴士底獄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眾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思想變化,進而從崇拜國王轉為處死國王?這種精神變化又是如何發生發展,直至深入人心?這正是本書著力闡述和嘗試迴答的問題。
阿萊特·法爾熱(Arlette Farge),法國曆史學傢。曾任職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曆史研究中心、法國國傢科學院。從事社會史、心態史研究多年,關注18世紀法國民眾身份、兩性關係與曆史書寫等問題。視角獨特,善於解剖社會邊緣人群,注重分析其群體與個性特徵。已有30多部專著問世,代錶作有《檔案的誘惑》《群眾的邏輯》《脆弱的生命》等,曾與米歇爾·福柯閤著《傢族的混亂》,並有多部作品譯成英文。由於在學術領域的傑齣貢獻,她於2016年榮膺國際著名的丹·大衛奬。
我非法国史研究出身,但蒙老师信任,为书的出版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可还算有评价的资格。 由外而内地说。首先书的装帧和用纸都不错,不过封面可能容易脏,需要保护。 内容在封底和介绍文案里已经写地很简明了,毕竟都是精心编纂之后,又经过数次删改才确定的,对书整体的评价...
評分 評分此文系研一时候写的读书报告,其实现在看来压根儿不能算是读书报告,准确说是一个关于谣言与公众舆论的文献综述吧......而且当时为了赶时间交作业,最后没写完,还是个半成品......(其实主要是我自己太懒,然后自我合理化“一个课程作业而已,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字,毕竟已经写...
評分感觉在读一篇啰里啰唆的硕士论文,本来可以用更精炼的文字来表诉,偏偏凑了284页。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词特别混乱,还有“他”,“他们”不知道指谁。行文太概念化形式化,让我想起一个叫bullshitgenerator的东西。虽说主旨还是很值的一读的,但同一个...
評分比作者前一本小冊子《謠言如何威脅政府》要難讀費解一些。法國大革命前,國王用密劄抓人,警方用密探(人稱蒼蠅)監視人們在公共場所的言論,還有居民舉報鄰人的密告,以緻於有神甫在做彌撒時扮鬼臉就被抓進瞭巴士底獄。到瞭18世紀後期,愛國王與知情權已不能兼得:想瞭解自己的王國,即等於走上犯罪道路。公眾輿論存在本身的意義已超過它訴說的對象和內容,即言論自由是基本人權
评分1.搭配《舊製度與大革命》《一個更安全的地方》《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毀書》一起讀很有意思,可以全方麵進入那一個時代。2.禁忌總是充滿誘惑力,讓人無限渴望,越是禁隻會越是讓人嚮往,在高度集權的君主政體下,“刺殺國王”和“國王之死”必然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東西同理,不然《史記》裏為什麼那麼多“刺客”故事?3.鼓勵檢舉揭發必然導緻恐懼、嫁禍、報復、公報私仇,最後形成他者地獄,無人幸免,包括鼓勵者。4.對信息的興趣是城市空間結構的産物,人們天然會渴求信息,想知道生活中到底發生瞭什麼,信息管控能做的其實有限,說不定適得其反。5.用作者的話說:研究18世紀輿論的現實性恰在於此,在自我錶達的過程中,男男女女已然成為或者說構建瞭現在。
评分曆史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生活在當下的趙國壬,他們能夠感受到這本書裏幾百年前巴黎的輿論與謠言,我們多麼幸福,曆史的感覺在我們這絲毫沒有陌生的味道,今天公眾在討論謠言或者真相的時候,可以參考本書。還有,豆瓣裏評論這本書的人思想都很危險!那麼到底是什麼導緻法國大革命前夕謠言四起,大傢熱衷於造謠、傳謠的呢?看瞭這書你就知道瞭。
评分國王、警察、市井小民構成瞭公共關係的鐵三角,而將這三個階層串聯起來的正是被我們認為是傢長裏短的輿論小報。整個18世紀法國就像一鍋大燴菜,菜的口味是由人們輿論引發的效應來調配的。在輿論中,任何人都擁有著一個公平的角色,盡管他並不一定站在颱前真實展現,但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就如同蝴蝶的翅膀忽扇齣不可思議的颶風。
评分國王、警察、市井小民構成瞭公共關係的鐵三角,而將這三個階層串聯起來的正是被我們認為是傢長裏短的輿論小報。整個18世紀法國就像一鍋大燴菜,菜的口味是由人們輿論引發的效應來調配的。在輿論中,任何人都擁有著一個公平的角色,盡管他並不一定站在颱前真實展現,但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就如同蝴蝶的翅膀忽扇齣不可思議的颶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