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奥地利学者、古典语文学家雷立柏的破执之作。雷立柏扎根北京二十余载,在这本书中,他以“世界公民”与“文化桥梁”的视角,将自己对北京深沉的感情倾注于文字,并凭借其学贯中西的学识,旁征博引,纵论古今,或从语言、文字、历史、艺术、宗教等诸多细微之处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被淹没的历史,或以全新视角解读那些为人熟知的历史,在文化的相遇与碰撞中破除迷执。
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古典语文学家。1967年生于奥地利,1985年进入大学学习哲学、宗教学及基督教神学。1988年至1991年在台北辅仁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哲学。1995年在奥地利取得硕士学位后来到北京,考 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班,师从汤一介先生和陈来先生,于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到2004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进行翻译和研究,并开始教授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古希伯来语。2004年2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开设“拉丁语基础”“古希腊语基础”“拉丁语文学史”“古希腊语文学史”“欧洲中世纪文学史”“古希伯来语”等课程。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而被全世界人所熟知,基本上有条件的中国人都去过北京,而外国人来中国玩一定要去北京看一看,因为北京的历史悠久,文化具有代表性,那么在外国人的眼中,北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首先作者看待北京有一个前提,就是无论它有什么缺点,他都爱它。这本《我的灵...
评分昔人有诗“冠盖满京华”,而今北京身负都城的重任,也依然在见证着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人头攒动。来来往往无非都是他乡客子,在陌生的城市里疏离又亲近着记忆里故园的模样。 如果说流离似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另一种传统,我们在他乡面前却依旧只是陌生人的错愕,在无奈之中远走他乡...
评分95年的北京,四环还没修完,北朝阳路还未出现。满城的自行车,穿梭在平坦的北京城里,涌动着北京的新脉搏,轻快、有力,在每一个晨曦中,每一场月光下,不缺席,特别浪漫。 还是个学生时,就带点“从洋媚外”心气儿,梦想实现英文原著无障碍阅读。不才啊,惰性总是大...
评分 评分昔人有诗“冠盖满京华”,而今北京身负都城的重任,也依然在见证着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人头攒动。来来往往无非都是他乡客子,在陌生的城市里疏离又亲近着记忆里故园的模样。 如果说流离似乎成为这个时代的另一种传统,我们在他乡面前却依旧只是陌生人的错愕,在无奈之中远走他乡...
太粗糙了……一本百度百科……
评分雷立柏,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20多年,人大的人气外教,在这本《我的灵都》中长篇累牍地批判汉语阻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姑且可以理解成他个人主观的狭隘和幼稚,且一笑置之,因为他在北京出版的很多书全是用汉语写的。我也可以暂时忘记他忽略了汉语几千年的历史,倡议弱化汉语,提倡中国孩子学习另一门同样有古老历史的拉丁语是一种偏激和对文明的不尊重。但对鸦片战争的见解简直令人发指,单从这场战争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带有无法洗刷的历史罪恶。雷立柏在书中一直以为中西文化搭建桥梁为己任,可惜连是非黑白都分不清,实在让人震惊。《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什么?》《北京的“魔鬼”:无知》这两篇文章能看出他内心的傲慢和自以为是,觉得西方人比东方人高一等级,我甚至在想,他是否有一些民粹主义。
评分雷立柏,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20多年,人大的人气外教,在这本《我的灵都》中长篇累牍地批判汉语阻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姑且可以理解成他个人主观的狭隘和幼稚,且一笑置之,因为他在北京出版的很多书全是用汉语写的。我也可以暂时忘记他忽略了汉语几千年的历史,倡议弱化汉语,提倡中国孩子学习另一门同样有古老历史的拉丁语是一种偏激和对文明的不尊重。但对鸦片战争的见解简直令人发指,单从这场战争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带有无法洗刷的历史罪恶。雷立柏在书中一直以为中西文化搭建桥梁为己任,可惜连是非黑白都分不清,实在让人震惊。《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什么?》《北京的“魔鬼”:无知》这两篇文章能看出他内心的傲慢和自以为是,觉得西方人比东方人高一等级,我甚至在想,他是否有一些民粹主义。
评分读完改为三星。
评分作者是洋垃圾,鉴定完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