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通过对多名纳粹子女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战后纳粹家庭的真实状况以及纳粹子女的内心世界。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深入探讨了带着“原罪”出生的他们,如何面对沉默的父母,如何接受知道真相的自己,如何看待上一代的罪恶,以及如何在与父母价值观相悖的现实世界中生存。
彼得·西施罗夫斯基,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维也纳,是纳粹集中营犹太人受害者的后裔。奥地利著名记者、作家。
生而有罪 这是一本作为犹太人子女的彼得·西施罗夫斯基采访德国纳粹子女的访谈录。书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距二战结束短短四十年。纳粹们的后代覆盖各个年龄层,从刚刚成年到四五十岁,甚至有的纳粹分子已经做了祖父母。访谈的核心是三个问题:纳粹分子是如何在子女面前告知自己...
评分在二战后的德国,有这样一代人,他们没有犯过罪,却始终过着罪人一般内疚的生活,他们是纳粹的子女。夹在对战时经历回避不谈的上一代与无辜的下一代之间,夹在家庭内部从未消失的法西斯主义氛围和外界有关纳粹所犯错误的种种反思之间,“愧疚的一代”确认自我的种种困难通过《...
评分 评分这是我今年所阅读的最奇特的书籍,那之前我从未想过有这样一个角度去面对七十年前的那场世界浩劫。 早年有不少影视作品热衷将侵略者刻画为傻瓜,近年的作品则开始思考人性,却不免容易惹上美化侵略者的嫌疑。而这本书,提供了另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并且严格做到了只讲述,不评论...
评分没有抽象的善,只有具体的善行。
评分“他们的世界土崩瓦解后,第三帝国的英雄们又划定了另一个战场——家庭”
评分另一个反思第三帝国和战后德国的角度,子女对纳粹父母的观感各有不同,他们或愤怒或宽容或深刻反思或分道扬镳,相对于犹太人及子女,纳粹子女实际也深受纳粹其害,却以一种更隐性的方式,让人既容易忽略、又难以光明正大地表达同情。姐弟对谈最让人动容;电话采访一章,对作者的采访方式不大认同
评分看了太多纳粹文学,集体反思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对于这类主旋律高道德的主题能评判的地方太少,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扣上三观不正的帽子,所以也只能说挺好。
评分20.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