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饥饿,熟悉饥饿感:我们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感到饥饿。好像在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像饥饿这样常见了,然而,恐怕也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真正的饥饿这样,离我们如此近,却又离我们如此远。”
为了讲述饥饿的故事,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国、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美国、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进行调查。他发现有众多原因可能会导致饥饿:极度贫穷、战争动乱、健康问题、投机经济……《饥饿》就是就要讲述这些饥饿人们的故事,讲述他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中忍受饥饿。
《饥饿》试图发现:为什么在当今世界,依然有9亿人每天都在忍饥挨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马丁•卡帕罗斯(Martín Caparrós),1957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76至1983年间,他曾活跃于多个地下刊物,期间在巴黎获历史硕士学位,之后旅居马德里,在西班牙《国土报》工作。马丁•卡帕罗斯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写作,1987年回到阿根廷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旅行笔记,以及几部小说。2004年,马丁•卡帕罗斯获得行星奖,该奖项的奖金数额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2011年,小说《活着的人》获得埃拉尔德小说奖。
《饥饿》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已经在全世界超过25个国家出版发行。
食通社作者:孙天舒 人一天两三次感到饥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或许无需一日进食三次,也无需下载一个外卖软件,时时刻刻殷切问你“饿了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饥饿”仿佛是“瞌睡”,它的出现太规律而平常,以至于“饿”无法形成一个问题。 不仅在个人感受的层面上...
评分我是在2015年10月得知九久出版集团的张玉贞编辑正在为《饥饿》一书寻找译者的消息的,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卡帕罗斯是一个阿根廷人,但书中所写的饥饿问题却又不仅仅局限在阿根廷或者是拉丁美洲:他是怎么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从拉丁美洲人的角度是怎么看待饥饿...
评分 评分 评分食通社作者:孙天舒 人一天两三次感到饥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或许无需一日进食三次,也无需下载一个外卖软件,时时刻刻殷切问你“饿了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饥饿”仿佛是“瞌睡”,它的出现太规律而平常,以至于“饿”无法形成一个问题。 不仅在个人感受的层面上...
这个世界上最残忍、最极端的贫穷,是那种夺走了你的想象力和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勇气的贫穷。它使你没有了希望,放弃了理想,使你注定要在那不可避免的苦难中沉沦。还有,让我们不要忘了,永远也不要忘了,“饥饿”归根结底还是政治问题。
评分用心的作者。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访谈,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世界里,饥饿这个“人祸”究竟如何酿成。至于文笔则比较一般,说教很多,情绪化的部分也不少,论证很详细但有些絮叨,但胜在真实震撼。最后节选一段开篇阶段的文字。-那么说说你最喜欢吃什么吧。-面糊球啊。-啊?面糊球比鸡还好吃吗?-鸡?我从来没吃过鸡,怎么能说我喜欢吃鸡呢?
评分昨天正式看完,恰好还是“世界粮食日”,这巧合...前前后后看了有快两个月,后半段太拖沓,重复的地方也蛮多的,看在作者亲自去过那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敬业精神上,3+1,四星吧。然而书中竟然出现“我勒个去”这种词汇,翻译太随便了吧?
评分昨天正式看完,恰好还是“世界粮食日”,这巧合...前前后后看了有快两个月,后半段太拖沓,重复的地方也蛮多的,看在作者亲自去过那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敬业精神上,3+1,四星吧。然而书中竟然出现“我勒个去”这种词汇,翻译太随便了吧?
评分作者大胆且尖锐,批评度很强1.饥饿扼杀了一切,尤其是未来的可能性和一切想象力。2.饥饿毫无疑问是政治问题,但是我们无力改变,唯有绝望。而很难说绝望是有力量的。3.作者的引用、书写比较文学化,数据又很详实。4.阅读此书并不是要引起愤怒,而是思考人类到底会走向何处。不平等如何演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