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 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重磅回归。
- 新版:蒋勋创作全新长序“不完整的自己”,并亲作修订全部内文。从装帧设计到全书品质,均亲自把关。精雕细琢,用真诚诠释孤独之美。
- 孤独:蒋勋以一颗柔软心,书写让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与读者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 经典:《孤独六讲》在华人世界创下百万畅销记录,成为孤独美学的代名词。从明星到学者,无数人从中找到了共鸣。独立面对世界之后,你更能知道它的价值。
- 装帧:极简装帧,黑白灰三色清雅设计,赋予新版全新质感。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在书店看到这书无数次,一直没买,因为翻开看看就发现字间距大,天头地脚亦大,还带插图页,标准的骗钱配置,所以特意弄了个pdf来看,打开第一页顿时感觉自己不入此书实属明智 他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又说:“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
评分上高中的时候,很流行把座右铭写在纸上,然后贴在桌子的右上角。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同学直接在桌子上刻了四个字:享受孤独。当年每天从早学到深夜,从来都没有时间去孤独,所以对这个同学充满了发自肺腑的敬佩之情,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听起来特别...
评分在一个缺乏思考的社会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孤独,孤独不是寂寞,而是选择静下心来去思考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更形象地说,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犹如一杯浑浊的水,只有待杂质沉淀以后才能见其清澈和明亮。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一段孤独的时间来清澈自己的思...
评分 评分我不管他逻辑怎么样,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
评分翻开序言看到作者拿柏拉图会饮篇里亚力士多芬阴阳人的神话故事来印证人是孤独的观点就非常可笑了(柏拉图在此目的并不是论证人在世间是不完整的需要有个完美的另一半谢谢)后面看到多次作者拿自己小说的情节举例也是醉了。通篇下来除了发现作者对鲁迅、史记和水浒传比较捻熟之外思想实在过于肤浅……
评分读完之后我默默地关掉了微信朋友圈的入口妄图保留住自己完整的孤独感
评分现代文明下人类的处境分析及导向,适合生活到某个瓶颈的人去读,门槛很低,金句也多,是本通俗且挑不出刺的好鸡汤文。
评分读蒋勋的人一般来说不是对学术类的书没兴趣、没时间也没有那个精力、就是根本读不了,所以这是一个消费群体,属于“轻阅读”和“享受阅读”,获取知识不能成为他们的负担。所以蒋勋的声音对他们来说就比较重要,欣赏么。不然就他讲红楼讲诗词讲书法那些不知所云的BUG,那还不气死老师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