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國的族群認同

唐代中國的族群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人民齣版社
作者:班茂燊
出品人:
頁數:293
译者:耿協峰
出版時間:2017-3
價格:4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010168555
叢書系列:中國戰略傳統叢書
圖書標籤:
  • 唐史
  • 曆史
  • 隋唐史
  • 民族
  • 民族學
  • 曆史學
  • 唐代中國的族群認同
  • 中國
  • 唐代中國
  • 族群認同
  • 曆史研究
  • 民族關係
  • 文化認同
  • 社會結構
  • 中央政權
  • 地方治理
  • 多民族
  • 共同體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唐代是中華民族的關鍵轉變期,最終為中國現代國傢的形成奠定瞭基礎。尤其是,唐代中國與亞洲內陸的關係密切,與當時的突厥、吐蕃、日本、朝鮮、東南亞、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各民族關係極其復雜,其處理方式凸顯瞭中央政府高超的政治能力。

大唐盛世令人神往,民族認同在其中扮演瞭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宗藩體係就是其基本體現。本書引述政治文獻、宗教論述乃至文學作品,探究唐帝國與周邊民族的認同變化,分析朝廷如何尋求吸納其他民族,以確保其帝國影響力。作者指齣,從儒傢精英、佛教徒到蠻族將領,唐代各團體都力圖打破模糊,界定自己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唐王朝尋求吸收各民族,以確保帝國的團結,同時力爭確保民族性,其政治手段值得贊揚。本書總結瞭唐代如何實現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新界定,並最終為現代中國的形成奠定基礎。

著者簡介

班茂燊(Marc S.Abramson),美國人,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係博士畢業,後供職於美國國務院。他曾於1987—1988年來華訪學,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期間曾重走絲綢之路。本書是在其博士論文(2001年)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耿協峰,法學(國際政治)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現供職於北京大學齣版社,任社會科學編輯部主任、編審。兼任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生導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絲綢之路文化産業專業委員會理事。研究領域主要是國際關係、東亞地區閤作等,代錶著作有《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新地區主義與東亞閤作》,譯作有《國際思想大師:20世紀主要理論傢與世界危機》《權力流散:世界經濟中的國傢與非國傢權威》等。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中國人的族群性
第二章 模糊的非漢族——偏見與劃分
忠誠與信任
野蠻與無知
貪婪
第三章 外來的宗教——佛教
佛教在中國以及反佛教論戰
論戰話語中的佛教外來性
傅奕:道傢獨立派
韓愈:儒學理論傢
佛教的外來起源
佛教的外來教義與儀式
非漢族僧人:有權勢且很危險
佛教地理學和宇宙起源論
第四章 深目高鼻——少數族群的體貌
唐代的相術與人的舉止
對非漢人的相貌塑造與描摩:麵部特徵和動物本能
體型與行為
解釋非漢人的體貌:地域和“氣”
相貌與遺傳
第五章 族群的地緣政治學
空間的內外結構
非漢人地域
邊疆分析:區劃、分層和“羈縻製”
閤法地給外族定界:移居、定居和“公民權”
非漢人在帝國中的法律地位
奴隸製度和族群差異
國傢批準的非漢人社群
國傢意識形態:隔離與同化
第六章 族群變遷的多樣性
親族和婚姻
文化
社會經濟組織和內部活動
族群變遷的模式
遷徙和國界
國傢和族群文化變遷
結論
“華心”和漢族自我意識的興盛
族群性與中國曆史敘事
附錄A 中國朝代名錄
附錄B 隋唐皇帝名錄
參考文獻
索引
緻謝
譯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以前讀過英文原文,原著已經寫瞭很久瞭,貌似。

评分

作者給唐代的標準是當代美國新羅馬,而不是舊羅馬。該說是高看我們呢,還是苛責呢?至少那個時候我們都希望心大於血。那個時代最終變成保守的宋,希望如今我們能逃過這個命運。

评分

好書

评分

好書

评分

作者給唐代的標準是當代美國新羅馬,而不是舊羅馬。該說是高看我們呢,還是苛責呢?至少那個時候我們都希望心大於血。那個時代最終變成保守的宋,希望如今我們能逃過這個命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