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故事

废墟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巫鸿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336
译者:肖铁
出版时间:2017-7
价格:11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43487
丛书系列:文景·巫鸿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巫鸿
  • 艺术
  • 美学
  • 海外中国研究
  • 废墟美学
  • 艺术-艺术史
  • 废墟
  • 废墟
  • 故事
  • 历史
  • 记忆
  • 生存
  • 孤独
  • 时间
  • 破碎
  • 重建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 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拓片:废墟的替身
迹:景中痕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如画废墟”的流布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尾声 国家遗产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西方的建筑多为以石为材,能够长久的保存;而中国的建筑多以木为材,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便不是已经坍圮消失,只剩下土丘一般的地基;就是历朝历代不断改建,原有的面貌也难以存留; 这一点于我有非常直观的感受,我去英国,去意大利,带给我最强烈的文化冲击,就是来自于留存的...  

评分

西方的建筑多为以石为材,能够长久的保存;而中国的建筑多以木为材,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便不是已经坍圮消失,只剩下土丘一般的地基;就是历朝历代不断改建,原有的面貌也难以存留; 这一点于我有非常直观的感受,我去英国,去意大利,带给我最强烈的文化冲击,就是来自于留存的...  

评分

一个废墟的故事。废墟这个概念在中国美术史的故事。2000年左右,国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和废墟有关。废墟艺术的潮流延续不断,标志现代美术的曲线。 在场与缺席。不是绝对的。潜规则是在场与缺席的悖论。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真的事实存在吗?语言的真正含义和潜台词。西方对中国...  

评分

西方的建筑多为以石为材,能够长久的保存;而中国的建筑多以木为材,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便不是已经坍圮消失,只剩下土丘一般的地基;就是历朝历代不断改建,原有的面貌也难以存留; 这一点于我有非常直观的感受,我去英国,去意大利,带给我最强烈的文化冲击,就是来自于留存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好多内容感觉已经看多了呢?

评分

中西方艺术对残缺美的不同理解。

评分

独特的角度,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中国,对于废墟这种独特场所的考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冲突,值得深思。

评分

功底深厚,文思俱佳。在巫鸿笔下,废墟身上承载着永恒的历史,即“不同类型的记忆和回声融汇进一个永恒的现在”。审视废墟的方式充满张力,中与西,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体,现实与理想,毁灭与新生。大众媒体对废墟的影响颇值玩味。关于工业废墟审美的介绍偏少,可补充。另,里面介绍的当代艺术也太吸引人了。

评分

挺喜欢第二章节的【P90,曾兰莹应为“曾蓝莹”;P138,苏文慧应为“苏文惠”;P190,Mitford,即密福特;P131、192,蒂瑞丝,即狄瑞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