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世界华文文学”系列的一本。收录了张晓风创作生涯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如《地毯的那一端》《母亲的羽衣》《只因为年轻啊》《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愁乡石》等。这些散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张晓风对乡愁,对人生,对爱情等的思考。她的散文“在安静分析中有激情,在冷眼凝视中有挚爱”。
余光中先生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有人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她的散文具备独特的“集纳”型笔路与构架,以及词美句美、充满爱意、节奏感强等特色,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意境优雅,犹如元人笔下一首精致的小令,体现了她对人、对生命、对大自然及对生态环境的关切之情。
张晓风,台湾著名散文家,江苏铜山人。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36岁时,被台湾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是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教科书。
张晓风的创作有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写婚前的喜悦,情感细腻动人,但她的成就并不止于此。她其后的作品在内容和技巧上都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不断开拓。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我喜欢》等。
人的阅读注定各有所好,为什么非要要逼着自己读一些有见地的散文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曾经在网上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老外居然和我辩论说英语比中文难!你妹的!就拿一个“我”字来说。男的可以用爷,女的用老娘,皇帝用朕孤,皇后用哀家,百姓用鄙人,老人用老夫,青年用...
评分再次读起张晓风,没想到已经过去了快十年的光阴了,从当年对晓风乡愁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对晓风柔情的沉醉,只能感叹年华易逝,时光不复,于是当我翻开《孤意写深情》,慢慢品读时,若嚼青榄,清脆馨香。 张晓风创作风格多样化,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不同体裁皆有作品...
评分《孤意与深情》收录了张晓风一些经典的散文,对于她的文章不需要我的评论,以我的经历也不足以去评论她的文章,就单纯的说说我的感受吧。 最开始知道张晓风,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她的一篇《行道树》让我爱上了她,里面的一句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让我印象深刻...
评分文字是有温度的,写就了有厚度的人生。 对张晓风的散文,从初窥文学之门到已届不惑之年,酷爱的感觉一直未曾远去。阅读散文,除了关注“形散神不散”的结构要求外,还应关注作者所处的年代、地区以及由此而生的阅历。张晓风年长我很多,读其作品,感受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雕...
评分早在大学时,我便读过作家张晓风的散文,觉得读她的文章会让我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对于张晓风的文章,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语来形容,也许用书名《孤意与深情》;来描述更为贴切、恰当。对于张晓风的评价可能会有两种极端,喜欢的推崇备至,不喜欢的觉得她堆砌辞藻。于我而言...
一直比较喜欢的一个当代作家。记得初中的课本上当时都有他的一篇文章。
评分张晓风以小见大的能力和对细节的感知度真厉害,很喜欢她的散文。
评分读过张晓风的一本散文,很喜欢的文风。
评分睡前读物,每天读几篇,有治愈的感觉。在这里头最喜欢《地毯的那一端》和《我喜欢》,情感绵密,笔调温柔婉转,可以用来当高中生抒情散文范本。但是只写个人趣味与生活又如何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同样的题材和类似的语言重复过多给人以审美疲劳之感,语言的美若无思想的支撑只能是脆弱的气球,一戳就破。
评分张晓风以小见大的能力和对细节的感知度真厉害,很喜欢她的散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