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
● 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公开课zui受欢迎教授、TED演讲人。
● 布卢姆是耶鲁大学zui受欢迎、zui风趣的心理学教授之一。他的心理学导论课是耶鲁大学zui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全球有上千万人观看、学习这一公开课的视频。
● 布卢姆是《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zui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之一,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任主席,《行为与脑科学》杂志联合主编。
● 布卢姆因出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而获奖无数。他的文章屡见于《纽约时报杂志》《自然》《纽约客》《科学》等刊物。著有畅销书《善恶之源》《快感:为什么它让我们欲罢不能》。
如果你期望通过看这本书来发现作者有何摆脱共情的道理,那还是不要看了。 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反对共情,或者鼓励大家摆脱共情,作者翻来覆去说得都是要认知共情,不要情绪共情而已... 其中有一段讲述不要过度共情的例子很适用当下中国家庭的教育,比如孩子的父母,相较于爷爷奶...
评分书评人:本杰明·索斯基斯 很多慈善组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筹款工具。戴上虚拟头盔,瞬间置身于黎巴嫩的难民营,捐赠人很可能会捐款支持那些为难民提供救助的人道主义组织。但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却没有被这种所谓的“同理心机器”打动。最近,...
评分情侣和朋友相处,都希望对方能与己共情,快乐我的快乐,难过我的难过。 父母教育孩子,会努力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宝贝,如果别人这样对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平时讲课、写文章的时候,也会注意感性理性结合,因为只有道理没有故事的内容,难以激起受众的共情。 共情如此...
评分在日常生活中,我确实会有一些关于共情上面的困惑。即朋友在向我讲述自身的遭遇时,我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要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很少共情,我大多数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讲述利弊,当然这也会带来偶尔的无奈。相比较之下当我自己站在事件讲述者...
评分在刚了解到“摆脱共情”这个概念时 经过一番思考 我觉得这是荒谬的 共情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摆脱共情意味着降低幸福感 除此以外 人会对熟悉和亲近的人施与更多共情 并依此对熟人和陌生人进行差别对待 而摆脱共情意味着无差别地理性对待所有人 这有悖于人的本能 无差别对待爱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