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许理和 Erik Zürcher (1928-2008),荷兰莱顿大学教授。1959年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该书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1962年任莱顿大学东亚史教授,1969年创设莱顿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中心,1974-1990年任该校汉学院院长,期间还 兼 任该校中文系主任、《通报》主编。其最大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与适应过程。还著有《中国耶稣会士传记,约1580—1680》、《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等。
作者应用翔实的史料考据,广征博引,以客观的态度对刊,找出史料中的“真实历史”。 此书是一部大家学术著作,推荐阅读。没说的。
评分作者应用翔实的史料考据,广征博引,以客观的态度对刊,找出史料中的“真实历史”。 此书是一部大家学术著作,推荐阅读。没说的。
评分作者说,这几百年里,有个迷人的现象:一个伟大的宗教征服了一个伟大的文化。“征服(conquest)”一词或攻心或力压或灭绝,投怀送抱,欲迎还拒,惨烈绝寰,等等,但全文看毕,仅是现象事实的罗列,其中深层次里,士大夫阶层接纳迎合的原因也不涉及,底层最终膜拜的机理亦不揭...
评分所谓“福传”(kerygma),在希腊文文献中原指“宣告”(proclamation);《圣经》英文本通常用作preaching,其中“传扬上帝之道”的意味不言自明。比如“我说的话,讲的道(my preaching),……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林前2:4)。从“耶稣就传起道来”(began to preach...
评分所谓“福传”(kerygma),在希腊文文献中原指“宣告”(proclamation);《圣经》英文本通常用作preaching,其中“传扬上帝之道”的意味不言自明。比如“我说的话,讲的道(my preaching),……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林前2:4)。从“耶稣就传起道来”(began to preach...
得之于详,却失之于细。以人物为中心,再详之以历史背景,对于当时佛教关键人物的活动,给人以深刻印象。但单个人物的介绍,太过于细碎,失去了历史的整体感,对于佛教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征服过程,却缺乏总体上的把握。此书总体来说,后面结尾部分胜过前半部分。
评分十年前想读因八老推荐。此时读许理和已过世十年。旧版错译多,等到新版。方法上是文献密读构建佛教社会史,英文版1972修订版许已经意识到佛教造像和佛教建筑的重要性,惜此后再无修订。开山之作,同时也能看到许在义理上的短板。慧远与鸠摩罗什通信的详细分疏是少有的努力。最后两章有点散。一世纪二世纪三世纪下来,四世纪是关键,着重慧远的特写来完成最终的征服。注解繁密是宝藏,大有文章可做。
评分偏重社会传播,政治分析和文本辨源。
评分初读觉得史实叙述略显繁琐,读至李四龙老师在译后记谈及西方人视角对政教关系的敏感而切入,想到自诩熟习的两汉魏晋政治变迁确实对僧团建立传播讲道有千丝万缕的影响,譬如慧远法师与桓、刘政治变迁的影响。除政治史外,作者解释佛教在士大夫及以下社会阶层的流传,运用了诸多社会学上的方法。而篇尾解析老子化胡经,在文本解析外实际上有些传播学的视角。这样的方法建构,是引人入胜的。
评分01.内容:汉代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佛教。 02.脉络:汉代初传,西晋进入上层,东晋流行民间。 03.阶层:汉人士大夫,东晋王室,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民间百姓。 04.论战;与道家、儒家,佛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