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许理和 Erik Zürcher (1928-2008),荷兰莱顿大学教授。1959年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该书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1962年任莱顿大学东亚史教授,1969年创设莱顿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中心,1974-1990年任该校汉学院院长,期间还 兼 任该校中文系主任、《通报》主编。其最大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与适应过程。还著有《中国耶稣会士传记,约1580—1680》、《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等。
作者应用翔实的史料考据,广征博引,以客观的态度对刊,找出史料中的“真实历史”。 此书是一部大家学术著作,推荐阅读。没说的。
评分所谓“福传”(kerygma),在希腊文文献中原指“宣告”(proclamation);《圣经》英文本通常用作preaching,其中“传扬上帝之道”的意味不言自明。比如“我说的话,讲的道(my preaching),……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林前2:4)。从“耶稣就传起道来”(began to preach...
评分看了这本荷兰学者许理和写的书《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激发了一些心得和依据并不充分的推测,先记下来。不过我不太喜欢“佛教征服中国”这个书名,其实看了作者的研究更清楚佛教在中国最早主要只是在外国侨民范围内的信仰,佛教传教的主动性并不强...
评分本书读书笔记: P33佛教从汉帝国的西域拓土中传入中土;P49“寺”从政府机构称号到佛教宗教场所称号的转变 P61交趾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作用,作为高僧康僧会的故乡,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性;P63康僧会与建初寺的渊源;P93疯和尚的传统 P124对中亚地区文献资料的运用,极强的语...
评分作者说,这几百年里,有个迷人的现象:一个伟大的宗教征服了一个伟大的文化。“征服(conquest)”一词或攻心或力压或灭绝,投怀送抱,欲迎还拒,惨烈绝寰,等等,但全文看毕,仅是现象事实的罗列,其中深层次里,士大夫阶层接纳迎合的原因也不涉及,底层最终膜拜的机理亦不揭...
不是很懂但看起来很严谨的样子!
评分有三章内容写的是东晋,偏重政治史,征引许多史书、佛经、碑铭、传记,功夫很深。
评分荷兰学者许理和关于佛教在中国的中早期传播,以及最终实现中国化这段历史梳理的重磅论著,跟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并列,算得上关于这一阶段中国佛教史的最重要的论著。与汤先生的论著侧重于佛教义理的梳理与研究不同,许理和先生这本书,深受西方社会史思潮的影响,侧重于从传播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角度,分析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传播过程中跟中国既有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环境之间接触、互动、对抗,到最终融合的全部历程。无论是其比较新的研究视角,诸多富有创见和启发性的论断,还是其对于这一历史阶段各种不同语言的文献的搜集、梳理、互证与分析的功力,都足以成为国内外这一主题相关研究者的楷模。
评分初读觉得史实叙述略显繁琐,读至李四龙老师在译后记谈及西方人视角对政教关系的敏感而切入,想到自诩熟习的两汉魏晋政治变迁确实对僧团建立传播讲道有千丝万缕的影响,譬如慧远法师与桓、刘政治变迁的影响。除政治史外,作者解释佛教在士大夫及以下社会阶层的流传,运用了诸多社会学上的方法。而篇尾解析老子化胡经,在文本解析外实际上有些传播学的视角。这样的方法建构,是引人入胜的。
评分终于再版了,让那些炒高价的书贩子都去屎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