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气小说”还是“反精神自传”?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题引发风波
………………
※编辑推荐※
本小说1997年在圆桌出版社出版后,法国各大报刊反应良好,大力推荐。俄罗斯立即翻译出版,文学评论界一片赞扬声。也许咱们中国读者还不太习惯这类小说,但作为了解当代法国小说动态不妨一读。
——著名旅法翻译家 沈志明
………………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叙述主人公“我”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童年情感历程:战前,德军人侵,逃难,解放等。应当强调指出,这不是自传,而是百分之百的小说,但作者的心灵投影处处可见。就是说,这位遐迩闻名的大律师和社会名流终于找到一种方式来泄露他的“内心秘园”,终于把六七十年压抑于心灵深处见不得人的情感发泄出来。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出这口恶气的愉悦,故而作者称他的作品为“出气小说”。
………………
※名人推荐※
作品充分地显示了大手笔的气派,它以卢梭《忏悔录》式的坦诚与力量宣泄内心,倾倒肺腑。
语言格调与语言色彩是塞利纳式的,辛辣的、粗野的、反讽的、夸张的语言随处可见。
真正使读者耳目一新、引人思索的还是作品中的这个“我”,他骇世惊俗,使人震撼。这是一个“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一样的人,自视为上帝的选民,有蔑视芸芸众生的狂傲,并以世人特别是手下败将的失败为乐。他在现代生活中是一个善攻能守的角色,全身都是“盔甲”,能做到滴水不漏。
——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柳鸣九
弗朗索瓦·齐博(François Gibault,1932-)出生于巴黎大资产阶级家庭,24岁担任上诉法庭律师,多次担当震撼法国、北非乃至非洲大陆特大案件被告的辩护律师,拥有“塞利纳研究学会”主席等七八项文化社团的荣誉头衔,1977年出版了《塞利纳传》(三卷本),65岁时发表第一部小说《去他的戒律》。
# 一 自传这个东西,尤其是涉及幼年、少年的传记。很大程度上是与心理史学的主张相一致,就是想通过挖掘传主早年的经历,为他今后的生活、行为找到一个良好的解释。反过来则是可以认为,传主推出自己的传记也是为自己现在的行为找到一个借口:看吧,我干的这些事也不是自己想干...
评分文 | 戴文子 【注:本书评系属原创,转载刊发等事宜请先豆邮获得授权。】 最近在读什么书? 《去他的戒律》。 准确来说,这本书的原译名并非如此,而是中间多一个「妈」字;再进一步讲,这本书的原名更为刺耳,直译便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一个书名,为何会几经波折呢?为...
评分很难想像这么一本又薄又小的书(p.s平常上班坐车方便携带),居然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要知道一般名人的自传都是大部头,就连小说也大都是几百页,而这区区151页的内容,让人怀疑:这真的是一本靠谱的书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从序言了解到,这本书的标题直译过...
评分很难想像这么一本又薄又小的书(p.s平常上班坐车方便携带),居然是一本自传体的小说,要知道一般名人的自传都是大部头,就连小说也大都是几百页,而这区区151页的内容,让人怀疑:这真的是一本靠谱的书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从序言了解到,这本书的标题直译过...
评分看到书名,我心想:嘿!真特么痛快!就应该这样,不喜欢的,就说一句去他的!而内容开始前的《告读者》中说道:“这是一盆杂烩,一块又脏又湿的地盘,是困苦和纷乱的自白,是一种崩溃,一种懈怠。谁都不必勉强阅读此书,即使开始了也不必读完,更不必喜爱。”看了内容发现,小...
又是拖了半年,膝盖受伤才看完的一本书。催眠失败。
评分一口气读完,定价不良心,翻译很难得,行文间不失塞利纳的风骨,思想上颇多共鸣。
评分老头真是活得率真,想必人如其文,毕竟是学法律的逻辑严谨,而且不妨碍天马行空随性自然,与其叫做出气小说,不如叫做俏皮小说,真挺可爱的啊哈,翻译质量难得,这书的码洋真高啊
评分书名真是不好。再反精神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或者类似“犹太人活该被屠杀”总是不好的吧?译者推荐、代序、后序的篇幅太大而且重复让人崩溃。抛开这些。小说还是蛮喜欢哒。
评分写得汪洋恣肆,想象力与感受力齐飞,不少段落都有种奇异的抒情之美。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二战的部分,因怪异而真实。阅读感受比较难形容,好像拿一只放大镜看昆虫的感觉吧,既觉神奇,又有点震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