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来写个鬼怪故事吧!”1816年夏天,拜伦和雪莱夫妇在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为打发阴雨绵绵的烦闷时光,拜伦勋爵提议。最终,两位大诗人的故事不了了之,而玛丽•雪莱的构想却丰富成书,塑造了欧美文学史上经典的怪物形象: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在传统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融入大量浪漫主义元素,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它催生了一整个系列的恐怖故事,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戏剧。
—————————————————
我原应是你的亚当,
如今,倒更像是你的堕落天使了。
—————————————————
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名疯狂痴迷于科学实验的学生,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模样奇丑无比的怪物。怪物因无法融入人类族群而生愤懑,誓死报复其缔造者。
玛丽•雪莱(1797—1851)
英国著名小说家,以《弗兰肯斯坦》闻名于世,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玛丽•雪莱后与浪漫主义诗人珀西•雪莱私奔。创作《弗兰肯斯坦》时年仅十九岁。
父子 弗兰肯斯坦是那个人造人的名字?我猜没看过书的人90%会有这印象。不过事实上,弗兰肯斯坦是造人者的姓,而他所创造的人在书中根本就没有名字(没人给他起!)。全书中,人造人最常见的称呼是怪物,其他的还包括wretch、murderer、deformity乃至vampire。至于“弗兰肯斯坦...
评分 评分 评分科学怪人绝对是最重要的小说角色设定之一,但这部作品无论从小说还是故事角度都没能把设定的巨大冲击力发挥出来,怪人声称整个人类都对他犯了罪,但情节上怪人经历的更多是误解,极大弱化了罪的深度,而弗兰肯斯坦的情感更多是丧亲之痛与复仇的怒火,缺乏对自己创造怪人行为的反思,一个过于邪恶,一个过于愚蠢,削弱了悲剧的必然性。情节上最让人不解的地方是,我完全知道自己设计的怪人是什么样子,也完全清楚自己想达到什么科学目的,那为何从发现怪人获得生命的一瞬间我就如此害怕和厌恶?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把他设计的更好一些?
评分通篇播撒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你是我的创造者,可你也厌弃我,我从你的同类那里还能希望什么呢?”最可怕的是知道how却不知道why的人。(这个版本的装帧比较吸引我,到手之后揭开封面发现下面的硬质封面更好看!)
评分一直以为弗兰肯斯坦是科学怪物的代名词,代表人类无法控制的创造物,能自我思考、自我成长、并具有毁灭性力量的魔鬼。然并非如此。这本书无关恐怖,说科幻也略勉强,甚至在情节上漏洞也百出。但在哥特和科幻的外皮下,它探讨人性的本质,同情温和的弱者,诉斥社会的偏见。并且它纠正了我多年来的误解:弗兰肯斯坦并不是怪物的称号,而是创造者的名字…但创造者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又何尝不是怪物?并不一定面目可憎杀人如麻的人才是怪物,那些道貌岸然、冷漠自私的伪善之人才是真正的怪物弗兰肯斯坦。 巧合的是,本来准备读完人类简史就读弗兰肯斯坦,之后再看化身博士。结果人类简史的最后章正巧指路弗兰肯斯坦,而弗兰肯斯坦最后的译者记指路化身博士。可真行啊~
评分果然是比较古老的小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