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

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學富文化
作者:巴索.伯恩斯坦
出品人:
頁數:349
译者:王瑞賢
出版時間:2005
價格:TWD450.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86784071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教育
  • 社會學
  • 教育研究
  • 認同
  • 社會科學
  • 社會
  • 教育政治學
  • 政治社會學
  • 教育
  • 象徵
  • 控製
  • 認同
  • 社會
  • 文化
  • 身份
  • 權力
  • 結構
  • 實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近二十年來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層麵均產生前所未見的變動,在這種劇烈變動環境下,教育改革已逾十年,社會各方團體無不極力建構自己的教育論述,爭奪官方的教育機製,以使自己的意識型態成為意識的支配尺度。如何解釋近二十年來教育的變革是一個深具意義的議題。

伯恩斯坦所著的《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提齣符碼理論、教育機製、再脈絡化場域、認同、垂直與水平論述類型等極具原創性概念,正能提供我們一個思考架構,讓我們穿透蕓蕓眾生的錶麵,深入颱灣社會深層,思考、探究和解釋教育變革及其衍生的問題,啟迪更具意義的實徵研究議題;進而爬梳教育變革的社會基礎,理解各方教育論述與認同之間權力結構與互動的糾葛。本書在理論上,讓我們更能體會教育社會學的全新風貌;在經驗上,開啟我們思考颱灣教育變革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觀點;在實務上,為師資培育者因應教改所需,建立不同的師資培育方式,提升師資培育層次。

伯恩斯坦因其學術上的原創性,英國社會學傢J. Halsey & A. Kable尊稱為「新綜閤的領航者」,並獲聘為倫敦大學卡爾.曼海姆(Karl Manmhein,1893-1947)講座教授。另外,美國社會學協會教育社會學學門在2001年8月頒贈華勒 (Willard Waller)獎,錶彰其終身成就與貢獻。

著者簡介

巴茲爾•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 英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傢,倫敦大學教育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終生緻力於研究政治經濟學、傢庭、傢庭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相互關係,其研究影響瞭整整一代教育社會學傢。一生獲得眾多榮譽博士學位和奬項,美國社會學協會教育社會學分會在2001年8月為其頒發威拉德•沃勒(Willard Waller)奬,錶彰其終身成就與貢獻。

圖書目錄

第一部 邁嚮教學社會學理論
第1章 教育符碼及其實踐模式 3
第2章 教育機製 39
第3章 知識的教學化:再脈絡化的研究 63
第4章 官方知識與教育認同:再脈絡化的政治 101
第5章 論三學與四藝:知識與認知者之分離 127
第二部 理論與研究
第6章 符碼與研究 139
第7章 研究與描述語言 205
第三部 批判與迴應
第8章 社會語言學:個人觀點 225
第9章 垂直與水平論述 241
第10章 符碼及其定位:誤解的個案研究 273
第四部 附錄
第11章 伯恩斯坦訪談錄 307
參考書目 335
索引
人名索引 343
名詞索引 345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五捲是對前四捲的延續和總結。 或許因此讀起來沒有第三捲那種令人愉悅的興奮感。 本捲最關鍵的是係統闡述第四捲已提齣的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的關係。 因社會分工,從事象徵資本共同的人日益增加。象徵控製將權力轉化為教育話語。 學校裏的共同能力話語和錶現話語對應著不同類型的教育認同。伯恩斯坦認為整體趨勢是由內在認同嚮外在(市場)的工具性認同轉變。 這一觀點可以說明當前中國高校師生取嚮差異:教師經曆長期學術訓練,産生學科知識的內在身份認同;而學生更多受就業導嚮影響,側重工具性認同。伯恩斯坦認為,這種矛盾隨學科從單一學科到區域學科的光譜變化而變化。 在第四章,迴溯性、展望性、市場、專業四類官方知識焦點的變化也産生四種不同的教育認同。精彩之處在於:市場導嚮的工具性認同使得學生對知識(專業)的內在承諾瓦解。

评分

第五捲是對前四捲的延續和總結。 或許因此讀起來沒有第三捲那種令人愉悅的興奮感。 本捲最關鍵的是係統闡述第四捲已提齣的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的關係。 因社會分工,從事象徵資本共同的人日益增加。象徵控製將權力轉化為教育話語。 學校裏的共同能力話語和錶現話語對應著不同類型的教育認同。伯恩斯坦認為整體趨勢是由內在認同嚮外在(市場)的工具性認同轉變。 這一觀點可以說明當前中國高校師生取嚮差異:教師經曆長期學術訓練,産生學科知識的內在身份認同;而學生更多受就業導嚮影響,側重工具性認同。伯恩斯坦認為,這種矛盾隨學科從單一學科到區域學科的光譜變化而變化。 在第四章,迴溯性、展望性、市場、專業四類官方知識焦點的變化也産生四種不同的教育認同。精彩之處在於:市場導嚮的工具性認同使得學生對知識(專業)的內在承諾瓦解。

评分

第五捲是對前四捲的延續和總結。 或許因此讀起來沒有第三捲那種令人愉悅的興奮感。 本捲最關鍵的是係統闡述第四捲已提齣的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的關係。 因社會分工,從事象徵資本共同的人日益增加。象徵控製將權力轉化為教育話語。 學校裏的共同能力話語和錶現話語對應著不同類型的教育認同。伯恩斯坦認為整體趨勢是由內在認同嚮外在(市場)的工具性認同轉變。 這一觀點可以說明當前中國高校師生取嚮差異:教師經曆長期學術訓練,産生學科知識的內在身份認同;而學生更多受就業導嚮影響,側重工具性認同。伯恩斯坦認為,這種矛盾隨學科從單一學科到區域學科的光譜變化而變化。 在第四章,迴溯性、展望性、市場、專業四類官方知識焦點的變化也産生四種不同的教育認同。精彩之處在於:市場導嚮的工具性認同使得學生對知識(專業)的內在承諾瓦解。

评分

第五捲是對前四捲的延續和總結。 或許因此讀起來沒有第三捲那種令人愉悅的興奮感。 本捲最關鍵的是係統闡述第四捲已提齣的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的關係。 因社會分工,從事象徵資本共同的人日益增加。象徵控製將權力轉化為教育話語。 學校裏的共同能力話語和錶現話語對應著不同類型的教育認同。伯恩斯坦認為整體趨勢是由內在認同嚮外在(市場)的工具性認同轉變。 這一觀點可以說明當前中國高校師生取嚮差異:教師經曆長期學術訓練,産生學科知識的內在身份認同;而學生更多受就業導嚮影響,側重工具性認同。伯恩斯坦認為,這種矛盾隨學科從單一學科到區域學科的光譜變化而變化。 在第四章,迴溯性、展望性、市場、專業四類官方知識焦點的變化也産生四種不同的教育認同。精彩之處在於:市場導嚮的工具性認同使得學生對知識(專業)的內在承諾瓦解。

评分

第五捲是對前四捲的延續和總結。 或許因此讀起來沒有第三捲那種令人愉悅的興奮感。 本捲最關鍵的是係統闡述第四捲已提齣的教育、象徵控製與認同的關係。 因社會分工,從事象徵資本共同的人日益增加。象徵控製將權力轉化為教育話語。 學校裏的共同能力話語和錶現話語對應著不同類型的教育認同。伯恩斯坦認為整體趨勢是由內在認同嚮外在(市場)的工具性認同轉變。 這一觀點可以說明當前中國高校師生取嚮差異:教師經曆長期學術訓練,産生學科知識的內在身份認同;而學生更多受就業導嚮影響,側重工具性認同。伯恩斯坦認為,這種矛盾隨學科從單一學科到區域學科的光譜變化而變化。 在第四章,迴溯性、展望性、市場、專業四類官方知識焦點的變化也産生四種不同的教育認同。精彩之處在於:市場導嚮的工具性認同使得學生對知識(專業)的內在承諾瓦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