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出品人:
页数:420
译者:安尼
出版时间:2017-1
价格:5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6494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汉娜·阿伦特
  • 历史
  • 二战
  • 社会学
  • 政治哲学
  • 极权主义、威权主义政权
  • 政治学
  • 德国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 二战
  • 耶路撒冷
  • 审判
  • 人性
  • 责任
  • 历史
  • 极权主义
  • 道德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1906—1975) 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过去与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目录信息

致读者
德文版前言
一 正义之殿
二 被告
三 一位犹太问题专家
四 犹太问题解决方案第一阶段:驱逐
五 犹太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阶段:集中营
六 犹太问题的最终解决:屠杀
七 万湖会议或彼拉多
八 守法公民的责任
九 第三帝国的遣送:德国、奥地利以及保护国
十 西欧国家的遣送: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意大利
十一 巴尔干地区的遣送: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
十二 中欧国家的遣送:匈牙利、斯洛伐克
十三 东部屠杀中心
十四 证据与证人
十五 判决、上诉、执行
结语
附言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 汉娜·阿伦特与艾希曼审判(汉斯·蒙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每一场审判的中心,都是被告这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有他自己的故事,是一个糅合了各种属性、特征、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独一无二的合成体。 ...... “不思考”和愚蠢完全是两回事。……一个人在面对死亡、甚至站在绞刑架下的时候,除了他在这辈子参加过的葬礼上听到...  

评分

Arendt或许觉得,审判闹剧有足够的理由让犹太人难堪。这点我同意。虽然难堪,但是必要。或者对于他们来说难堪才是更有意义的收获。 以下是几点总结和对我来说重要的答疑。 1. 犹太复国主义者和纳粹的合作关系,更甚的是(大多数)犹太长老们对纳粹的合作(无国可卖的卖国主义...  

评分

Arendt或许觉得,审判闹剧有足够的理由让犹太人难堪。这点我同意。虽然难堪,但是必要。或者对于他们来说难堪才是更有意义的收获。 以下是几点总结和对我来说重要的答疑。 1. 犹太复国主义者和纳粹的合作关系,更甚的是(大多数)犹太长老们对纳粹的合作(无国可卖的卖国主义...  

评分

在耶路撒冷对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过去后56年后,在阿伦特对这场审判的著名的、引发极大争议的报道问世54年后,在阿伦特关于「恶的平庸性」这个概念本身也引入了中国多年之后,我们在2017年等到的译林出版社的第一个全译本,是一个糟糕的译本。译本之糟糕,不仅仅体现在全书诸...  

用户评价

评分

阿伦特不喜欢为自己的学术身份归类,却无法改变后人给她的诸多身份标签,在中国首先就是政治哲学家这个标签。这本书终究是一部充满现实关切的报告,从题材上说可算纪实文学(类似的作品如斯塔尔夫人的法国大革命)。如果按照传统的政治学论著或论文式写作规范去按图索骥,你一定会失望。

评分

不知道阿伦特后来想不想把这书副标题吃了,反正我挺想的。人说得清清楚楚:“这份报告探讨的,只是耶路撒冷法庭在何种范围之内满足了伸张正义的要求。” 结果也不知道被什么人买椟还珠式一发挥,全聚焦在“平庸之恶”的探讨上了。 后者是耶路撒冷审判中的重要教训,却不是阿伦特本书要讨论的重点(说实在的,涉及这一概念的篇幅非常有限)。而作者花大力气论证的耶路撒冷审判败笔和“反人类罪”概念的厘清与定义变得少人问津。阿伦特写这书,应该是为了不让以色列在复仇快感中再度滑落犹太人与异教徒二元对立价值观中,同时也防止对犹太人的屠杀演变为"未来犯罪的模版”,是警示和预防作用。但为达成此目的,她大概是做了一些太过简单粗暴的论证。笔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1116/

评分

到今天这本书的意义应该已经不再只是讨论纳粹反犹的行径与机制,也非“平庸之恶”以及在群体行为中产生和流行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最有意义的一点反而是这些文章发表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凸显的是真实的人性庸常,以及无论什么人都无法超脱于其上的自我认知--出身、种族、以及成年之前所接受的意识形态乃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评分

阿伦特不喜欢为自己的学术身份归类,却无法改变后人给她的诸多身份标签,在中国首先就是政治哲学家这个标签。这本书终究是一部充满现实关切的报告,从题材上说可算纪实文学(类似的作品如斯塔尔夫人的法国大革命)。如果按照传统的政治学论著或论文式写作规范去按图索骥,你一定会失望。

评分

阿伦特提出了法庭审判权,艾希曼反人类罪,如何对待艾希曼辩护三个问题。可惜论述比较失焦。对于恶之平庸的分析零散费解,全书的宗旨不及附言陈述凝练。但阿伦特确实提出了深刻的问题,法律能够为公正做些什么?法律自身的逻辑是否成为艾希曼逃脱罪责的理由?个人判断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何以必不可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