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城记》之后的城记,一部用脚写下的记者之书,一声对城市意义的追问。它直面现代造城之弊,以生命的坐标,锁定城市的方位。它以简单的方式,暴露复杂的世相,探索现象的本质。街道的宽窄疏密,屋宇的兴衰存废。人生的悲欢起伏,激荡的城市戏剧。它视城市为生命,而不是规划师笔下的荒地。它是对20世纪的反思,对21世纪的呼唤。
王 军
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供职于《瞭望》新闻周刊,著有《城记》《拾年》《历史的峡口》。
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从新书公关文宣的表述,我印象最深的关键词是职业、专业,是心平气和,似乎同《城记》的风格不同,似乎体现了一种有价值的演进。昨天买来,粗翻了国家大剧院和CCTV大楼的部分,的确是职业的的、中观以及微观的视角和笔力。 不过,书中关于拆的部分,"...
评分前两天上豆瓣,看到消息说,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里的季风书店因为十年的合约到期,续约又有着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面临着关门的前景,看了这个消息后,很难过,季风书店我一直不熟悉,只是以前偶尔在上海办事的时候,在陕西南路下车,会瞥见一眼,总是匆匆忙忙的一个印象而已。2...
评分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经典著作《美国伟大城市的死与生》里写道,一个好的,生机蓬勃的城市,在形态上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点,那就是:用途要混杂、街区小路要密集、不同年龄的建筑物要并存、密度要够高。以现在的观点再去评价40多年前的看法,大致上,我们会认为,雅各布斯...
评分“中国的城市化与人类的新技术革命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Joseph E.Stiglitz认为是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 这句话已在不同的场合见到数次,所以有必要单独拿来说一说。首先,是经济学的重要性。原本以为经济学离我们很远,类似于四大,风投,...
评分关于老北京,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遗憾大于愤怒的书。
评分主要讲的是北京,不过作为一本08年第一版的书,里面专家很多的预测都成真了,比如房价、城镇人口比例等等。
评分扎实的城市规划报道合集。作者本身的观点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影响较多。印象深刻的是对单中心城市的批判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但是遗憾的是北京错过了最佳时机,核心城区历史符号大批消失,随后地价飞升带动房地产上天,对比来看上海浦东新区的早早开发就更有智慧。“生活在城市”是件幸运的事。
评分08年的书,书中提出了很多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交通、区域规划、建筑工程等问题,那么多年后再版再看,发现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难怪这书要重印呢。另:书的内容不错,只是写得好枯燥,加上大段引用文件和采访原话,使之读来更乏味。
评分第一章和第二章非常喜欢,读着有种中国的简·雅各布斯的感觉:醒的人已经醒了,睡的人还在装睡。城市建设技术问题总是敌不过政治口号。 特殊的职业身份使文章可读性比较强,同时观点也也高屋建瓴。 可惜总的来说还是记者随笔,没有系统整理观点和逻辑,离简奶奶或者怀特爷爷还是很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