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亲和力》讲述了一个男客人的到来,让一个平静的家庭产生了分化,反映出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危机,被誉为“提高了的《维特》”。本书由著名的译者同时是学者和作家的杨武能翻译,力求比较忠实地传达出原作的思想内涵。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十八世纪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出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大学时学习法律,当过短时期的律师。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画家,但在看到著名画家的作品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长篇小说《亲和力》和自传《诗与真》等。《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的成名作。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精神。
杨武能,1938年出生于重庆,祖籍武隆县江口镇,故号江口译翁。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研究歌德,与歌德结下不解之缘。杨武能艰苦治学半世纪,于歌德研究、译介有多建树。其主编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歌德文集》(14卷),荣获中国图书奖,是我国百年来套真正意义上的歌德作品多卷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杨武能为郭沫若、冯至之后一代歌德学者的杰出代表。凭着研究、译介歌德以及德语文学的突出贡献,2000年获得德国总统授予的德国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2013年获得国际歌德研究领域的高奖歌德金质奖章,成为三大奖集于一身的唯一一位中国学人。
甲乙是夫妻 有一天 丙丁来长住 等一下 长住 ?待久了能不发生感情吗?更何况 如果他们不是真爱 何必用道德束缚 甲爱上了丙 凑巧 乙也爱上了丁 或者说互相相爱 任情欲释放的也有 不任的也有 甲丈夫 爱的轰轰烈烈 乙妻子爱的理智克制谨慎 于是做出妥协 甲说 我要离婚 乙没同意 还...
评分本书作者自身评价颇高,不过我读来感觉似乎有些摸不着重点,歌德试图表现什么。至少我没办法体会出来。我个人只是觉得是一部充满了隐喻的作品,肤浅些说可以认为是四个人的爱情作品,当然深一些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 “亲和力”是一种科学概念。在自然界是某...
评分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把命运赐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我要享受现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你说得对,我的朋友,人要是不那么痴情.不那么执著地去追忆过去的不幸......上帝知道人为什么这样!......,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痛苦就会小得多. 我又深...
评分读歌德,读到了贵族气质。这种气质更多是精神层面的高贵。歌德笔下的女性,既具有古典传统女性的美感与隐忍,更具有思辨能力的智慧与大气。歌德对这类女性的欣赏,是毫不吝惜的。令我不禁赞叹,早在18世纪的女性贵族,早已经能在精神层面与男性有商有量,共同探讨。歌德看到了...
评分换妻就换呗,× 大个事。主cp没cp感。副cp作者多一个字都懒得写。
评分跟维特完全不同。怎么说呢,异常的成熟,整个是一个有机体。前面的部分让人想到荒原狼式的实验,中间的一系列变调有那种托尔斯泰式的朴实和丰满,最后的结局走向完全是那种哈代的命运观念。所有这一切统一在亲和力的理念之下,包括那些奇诡的细节,煤矿和头痛,精神的癫乱和突然康复等等。ps:印刷有一些错字。
评分跟维特完全不同。怎么说呢,异常的成熟,整个是一个有机体。前面的部分让人想到荒原狼式的实验,中间的一系列变调有那种托尔斯泰式的朴实和丰满,最后的结局走向完全是那种哈代的命运观念。所有这一切统一在亲和力的理念之下,包括那些奇诡的细节,煤矿和头痛,精神的癫乱和突然康复等等。ps:印刷有一些错字。
评分“亲和力”哈哈 木石前盟就很有灵性了 不敢像对托尔斯泰那样一本正经,莎士比亚式的 新爱洛依丝 废都 205页应该做一幅油画 必须了解真实的感情性的东西
评分“亲和力”哈哈 木石前盟就很有灵性了 不敢像对托尔斯泰那样一本正经,莎士比亚式的 新爱洛依丝 废都 205页应该做一幅油画 必须了解真实的感情性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