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是一部描写苏联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作品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俄苏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涉及道德、政治、宗教等许多社会问题。小说充满了浓重的抒情色彩。
鲍·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生于画家家庭。著有多种诗集及翻译作品。代表作《日瓦戈医生》获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
张秉衡(1926—2012),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曾在教育部主持俄语教科书编纂工作。译作有小说《面向未来》《一幅画》和《日瓦戈医生》等。
第一次拜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再一次重温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在深度阅读中,充分领略了俄国作家所擅长的写作风格,将气势...
评分用了两个星期才看完了这部早已名声在外的大部头小说,苦恼于拗口的俄式人名和一个人三四个的昵称,在度过了阅读过程中反复翻看前面的人名对照表后渐入佳境。 合上书本后长吁一口气,说实话没有丝毫的高兴,倒是想一吐心中的积郁之气。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书展上一睹朱天文...
评分不多言,上三段这个版本和白春仁、顾亚铃老师上海译文译本对同一内容的翻译,来祭奠眼巴巴看着这本书上大大的NOBEL但因内容理解不能昏昏欲睡或者近乎崩溃的童年阅读悲剧。 这三段话,都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即使是读味同爵蜡的蓝老师译本...... 【1、下卷 第九章·七】 (蓝英...
评分我愿意向朋友们推荐这部绝对伟大的作品。 《日瓦戈医生》是我读过的小说之中特别令我心动与眷恋的一部。高贵而令人迷醉,带着俄罗斯大地的奇寒和刻骨的爱。 我读这部小说是在大一的寒假。那一年冬天似乎特别冷,让人沮丧。正符合我的心境。整个寒假我几乎都窝在被窝里,一本...
评分Boris Pasternak的巨著跨越了俄国/苏联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对战争残酷性与毁坏力的刻画细致入微,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真实性。全书语言感伤而优美,尤其是对Urals广袤原野的描写,气势恢宏磅礴,空旷与苍凉力透纸背;而对冬天雪景的描写上,Pasternak又十分面面俱到,历史背景...
前面50页是强行压抑着翻过去的,故事线散乱,人物一会儿本名一会儿尊称一会儿父名,搞不清谁是谁。后面的故事比较清晰,但是实在代入不了主人公的世界。没有白鹿原故事完整,没有骑兵军故事简洁,就是本类似自传的自说自话。主人公在前线不搞事,在乡下避难时才和拉拉搞婚外情就罢了,落魄回了莫斯科还搞玛琳娜,然后又忽然觉得无趣自己躲开了隐居是什么意思?故事发展不下去了就让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现,带着金手指篡改人生。这故事怎么看啊
评分日瓦戈医生的一生,是大雪纷飞的寒冷一生,是个人命运不自觉地被历史洪流裹挟从而完全脱离常轨的悲剧,很容易就能读出平凡的个体在历史巨人面前不堪一击的那种渺小、幻灭、无力。从尤拉自游击队逃走与拉拉相逢再到离别的部分,是小说直击心灵的华章,帕斯捷尔纳克所有的温情、理想、对生活的憧憬和爱都融化在了这对情人的相互倾诉与热烈告白中。大概我不是合格的读者,并不想去“理性地”思索尤拉和拉拉既然如此相爱为什么还会对旧日爱人念念不忘或者爱上别人以及基于该事实的人物形象有多么单薄和站不住脚,只是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描写得很美。读到日瓦戈在逃亡的前一刻看到落满白雪的花楸树枝自然而然联想到拉拉手臂的情节,再对照后文日瓦戈目送拉拉离开的大篇幅沉痛的内心独白,情景交融,完全被击倒。另,我有多厌恶科马罗夫斯基,就有多爱帕沙。
评分诗一般的语言、结构和叙事,在其背后更是有着人类最渴望的自由与道德
评分这个版本真的翻译得太晦涩了,网上看了天津人民出版社那版比较容易理解。 不过这版最后附的诗歌解读很详细,感谢译者! 日瓦戈几乎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吧。他将思想和语言赋予悲剧,各种各样混乱的想法由笔下各种人物发出,同那个时代相比,冗杂得也合乎情理。日瓦戈要写一个城市,帕斯捷尔纳克却写了一个时代。 不过我是理解不了作者过于理想化的语言,更理解不了两个主人公的伟大爱情。有的地方翻译得很艰涩,看得头大。
评分特别宏大,特别难得,需要反复品味,越品越觉醇厚。在乱世中保持独立思想太过不易,日瓦戈毫无疑问是值得深佩的,但在历史洪流中迷失的安季波夫,更令人痛惜啊。另,突然想起了美国往事里的Noodles和Max,似乎分别与日瓦戈和安季波夫有点儿像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