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司汤达(1783~1842)。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他的一生不到六十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1839年)。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可能我真的欣赏不来外国的文学吧...
评分才知道是删减版……怪不得呢,什么时候去找本更好的
评分爱情的博弈场到底谁胜谁负
评分删减版且翻译晦涩 但仍不难看出是个好故事 于连的野心和虚伪交替出现 就像红色和黑色的互相叠加 也算是隐隐看出点热闹来 主人公最后的死亡 总让我觉得是知世故而不知如何不世故的后果 不过二十几岁的青年又如何要求他面面俱到呢? 对于历史盲来说 于连周旋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无疑最精彩 他和玛缇尔特峰回路转得惊心动魄 可最后的最后 于连将最初的虚荣转换为爱情 回报给了市长夫人 大概他终于发现那种最纯粹的爱 也应了那句话 “生而激情者 死于平淡” 我觉得多年后如果再想到这本书 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画面会是 玛缇尔特坐在马车里 手捧着于连的头颅 虔诚地闭上眼 将嘴唇印在恋人的额头
评分不用生僻字就显现不出自己的学识渊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