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曲求传

委曲求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联健
出品人:
页数:250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2
价格:CNY 5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2424932
丛书系列: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传教士
  • 基督教
  • 中外关系
  • 翻译史
  • 晚清
  • 历史
  • 中国
  • 东西交通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回忆录
  • 近代史
  • 文学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委曲求传: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汉英翻译史论(1807-1850)》基于1807年至1850年间新教传教士所译中国图书与文献之统计,将17名传教士所译的80余种文献分类为儒家典籍、官府文献和民间俗文三大类别,系统分析了传教士翻译在翻译动机、文本选择、操作方式、策略选择以及传播途径等方面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并列举个案对传教士翻译进行具体入微的研究,揭示了传教士在传教逆境中借由翻译,委曲实现传教目标的史实,以及这场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

作者简介

邓联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曾在美国麻省州立大学阿姆斯特分校和哈佛大学访学一年。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大学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近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并出版教材3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修订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参与制定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担任国家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负责人。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为在华传教士翻译史和大学英语教育。

目录信息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学术史的回顾
1.1英美相关研究
1.1.1书目集纂
1.1.2在华传教史及文化交流史著作
1.1.3传教士传记
1.2中国大陆及港台相关研究
1.2.1新教传教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1.2.2翻译史研究
1.2.3传教士翻译专论
第2章传教士中国观与英译动机
2.1传教士中国观
2.1.1西方中国观的演变
2.1.2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
2.2传教士译者及其英译动机
2.2.1译介中国的新教传教士
2.2.2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之动机
第3章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
3.1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介评
3.1.1卫三畏《中国研究著作目录》
3.1.2伟烈亚力《1867年以前来华新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
3.1.3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
3.1.4考狄《中国书目》
3.2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英译中国文献总览
3.3英译选本倾向
3.3.1对揭示阴暗面作品的青睐
3.3.2对文学作品的回避
第4章翻译过程与策略选择
4.1语言与文化准备的不足
4.2翻译过程中的缺乏合作
4.2.1“中外合作翻译”模式的断层
4.2.2传教士译者的“各自为战”
4.3“异化”的翻译策略
4.4“归化”的解读策略
第5章译作传播: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5.1《中国丛报》简介
5.2《中国丛报》的译介内容
5.2.1经典文献译介
5.2.2时文翻译与摘译
5.3《印中搜闻》等报刊对传教士译作的刊载
5.4英美报刊对传教士译作的反响
第6章译儒典,摧根基:儒家典籍英译析论
6.1翻译动机
6.2儒经英译个案:柯大卫“四书”英译
6.2.1柯大卫英译“四书”的用心
6.2.2柯大卫对孟子及《孟子》的认识与态度
6.2.3《孟子》柯译本基本面貌
6.3从柯译“四书”中的“点评”看传教士之“译儒攻儒”
6.3.1柯大卫眼中的儒圣与儒学
6.3.2译者“点评”对中国文化的攻击
第7章译官文,悉时政:官府文件英译析论
7.1翻译动机
7.2文本选择与副文本运用
7.2.1文本选本
7.2.2评论性副文本对中国的全面指摘
7.3官府文献英译个案析论:米怜译《圣谕广训》
7.3.1“呈现整套皇家思想”的《圣谕广训》
7.3.2米怜《圣谕广训》译本
第8章译俗文,知民间:通俗作品英译析论
8.1传教士对中国民间通俗作品的偏爱
8.2英译民间作品概述
8.2.1成册译作
8.2.2单篇文献英译
8.2.3字典和教材中的民间素材英译
8.3译诗不似诗:卫三畏英译《春园采茶诗三十首》析论
8.3.1李亦清《春园采茶诗三十首》
8.3.2卫三畏英译《春园采茶诗三十首》
第9章传讹之译:传教士英译《檄谕英吉利国王书》史实钩沉
9.1林则徐《檄谕英吉利国王书》
9.2林则徐《檄谕英吉利国王书》早期译本
9.2.1官方译本
9.2.2传教士译本
9.3底本之错:《檄谕英吉利国王书》“假捏”本
9.4传教士英译假捏本与“两次照会”讹说
第10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译者简介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清末传教士在华翻译史的学术性专著,作者的研究领域相当小众,但功力非凡,研究相当扎实,更可贵的是立场冷静,三观很正,并没有像很多近代史著作那样对西方传教士一味赞美歌颂,而是客观指出“早期传教士在译介中国著作时对中华文明带有极大偏见和敌视、热衷渲染和夸大中国人当年丑陋卑俗的黑暗面”,因为:1-传教士几乎接触不到中国文人和精英阶层,最底层的仆人农夫给他们的印象极为脏乱恶劣;2-传教士蓄意丑化中国形象,以便美化自己找借口推广基督教福音的所谓圣徒光环。总之,早期英美传教士对中国形象的极力妖魔化,造成百年来欧美黄祸论和排华法案的滥觞,至今恶果仍在

评分

有一些书目整理蛮有用

评分

翻译采取异化策略的原因有维多利亚时代忠于原文的翻译风气影响,并有基督教新教神学理念的作用(?),其次因译介中国文献宗旨所致,还因为将其作为中文学习工具。 “译儒攻儒”“我们想要在这个国家引入一个新的宗教,自然就要了解他们目前对于神圣和永恒事物的看法,并指出他们自身体系的缺陷,作为推荐另一个体系的前提。” 中国圣贤认为“人生而有大德大智”“人可以凭借自身努力达到至善境界”,而西方认为人并非生而掌握真理,而是来自上天。 传教士要将自己心目中“不过尔尔”的儒家典籍“原样”呈现给西方读者,以获取国内对其传教事业的信心与支持。(译者们反复声称“忠实”和“直译”原则会提高其塑造的中国形象的可信度。) 想了解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活动,做一个比较。看完皮姆的翻译史研究方法再来看这本书。 表白邓老师,哈哈。

评分

资料性与学理性兼具的一本书,与《汉学主义》同时看的时候不禁感慨,不仅写得清通简要,而且作者没有被文化战略所冲昏头脑,能冷静地看待传教士对中国儒教、(晚清)制度、文化与民俗的批评问题,且从中得出了甚为可靠的结论。阐释得当但看得不够过瘾,有些地方没有深挖。

评分

只第九章有点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