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變革的先聲(1840-1911)
一、金石書畫運動
二、土山灣畫館
三、通俗畫報的齣現
第一章 西學東漸——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美術(1911-1928)
第一節 革故鼎新——新文化運動與“美術革命”
一、美術概念的輸入
二、美術革命
第二節 開拓與移植——新式美術教育的肇興
一、新學製的推行與美術教育的展開
二、專業美術學校的開辦
三、西畫社團與展覽
第三節 目光的調整一中國畫的現代變革
一、上海的中國畫社團及其活動
二、中國耐學研究會與北京的中國畫壇
三、廣東的中圖畫活動
第二章 流派的形成與競爭:國民政府前期的中國美術(1928-1937)
第一節 商業媒介中的現代性因素——通俗美術的發展
一、月份牌
二、連環畫
三、漫畫與通俗畫報
第二節 悲壯的號角——早期現代主義運動
一、學院中的現代主義
二、第一次全國美展與“二徐”之爭
三、現代主義與前衛運動
第三節 退守與開拓——1928-1937年的中國畫
一、中國畫社團及其刊物
二、中國畫的現實關懷
第四節 舉起社會批判的旗幟——左翼美術
一、作為新興藝術的木刻
二、左翼木刻社團及其活動
第三章 血與火的洗禮——抗戰、內戰時期的中國美術(1937-1949)
第一節 現代主義的轉嚮——戰爭時期的美術
一、抗日救亡中的漫畫和木刻
二、裝飾與工藝美術
三、寫實主義的伸張
四、中圖畫: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
第二節 明朗的天——1937-1949年解放區的美術
一、毛主席在延安乾部會議上作整風報告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二、解放區美術
第四章 現實主義的擴展:“過渡時期”的中國美術(1949一1955)
第一節 會聚與重建
一、會聚
二、新體製的建立
第二節 普及第一——1949-1966年的通俗美術
一、新年畫運動
二、連環畫
第三節 重構曆史——油畫創作與教育
一、革命曆史畫
二、油畫教育
第四節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畫的改造
一、寫生與山水畫的改造
二、水墨人物廁的革新
第五章 探索自己的道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中國美術(1956-1966)
第一節 中國氣派——美術的民族化問題
一、中國畫的地位
二、新年畫的調整和轉換
三、油畫民族化
第二節 推陳齣新——山水畫、版畫在社會主義語境中的變化
一、毛澤東詩意山水畫
二、革命聖地山水畫
三、版畫的抒情傾嚮
四、幾個區域性的版畫流派
第三節 史詩與群像——1949-1966年的雕塑藝術
一、《人民英雄紀念碑》與《慶豐收》
二、《收租院》
第六章 紅與黑的衝撞:“文化大革命”中的美術(1966-1976)
第一節 紅衛兵美術運動
一、“文革”的發動
二、紅衛兵小報與美術展覽
第二節 “三結閤”體製下的美術創作
一、集體創作模式
二、“三結閤”與樣闆戲的關係
三、國務院文化組舉辦的全國美展
四、批“黑畫”
第七章 形式的意識形態: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美術(1976-1989)
第一節 走齣“文革”的陰影
一、“傷痕”美術
二、鄉土寫實主義
第二節 重返藝術——現代主義的迴潮
一、形式美
二、“星星”之火
第三節 激進衝動——’85美術運動
一、理論準備
二、青年藝術群體及其活動
第四節 走嚮現代——文化上的抉擇
一、純化語言
二、中國畫之爭
三、“西北風”
四、民間美術的現代化
五、古代文化的現代闡釋
六、現代主義的蛻變——’89藝術大展
第八章 社會轉型與文化身份: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當代美術(1990-2000)
第一節 “主鏇律”與“多樣化”——藝術的多元生態
一、“主鏇律”美術
二、盲流藝術傢及其生態環境
第二節 調侃與抗爭——日常生活的政治
一、新生代和“玩世現實主義”
二、廣州雙年展和“後89中國新藝術”展
三、政治波普和“新形象”
四、“艷俗藝術”以及對大眾文化的利用
五、中國古代文化的再利用
六、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和鄉村
第三節 性彆錶達及問題——1990-2000年中國當代美術中的女性藝術
第四節 中國與世界——文化身份的探求
一、新文人畫
二、實驗水墨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