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在《四次講座》中的作於1980年到1993年之間的四次講座,是一些最終的重寫,標誌著一些始終十分深刻的思考中最深思熟慮的一點,而它們是從四個對象齣發的:《追尋逝去的時光》、記憶、詩意和寫作。在它們之間,眾多的迴聲或反復的參照構成閤唱,讓人們相當清楚地聽到,它們的作者並沒有把講座這一實踐活動不得不有所側重錶達的那些關注截然分割開來。
剋洛德•西濛(法語: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國新小說派代錶作傢,1985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代錶作及成名作《弗蘭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於原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島,在1985年因“在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描寫中,把詩人、畫傢的豐富想像和對時間作用的深刻認識融為一體”獲得諾貝爾文學奬,這使法國和世界文學界深感震驚和意外。因為評論界一嚮是把羅伯推崇為一流派的首領,娜塔麗•薩洛特和米歇爾•布托位居第二、第三,西濛一嚮是位居第四的。西濛不僅熱衷於文學創作,還熱心當代社會問題。西濛一生中共創作20多部小說。他的處女作《作假者》齣版於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風》發錶於1957年,此後他進入創作高峰期。譯者簡介:餘中先浙江寜波人,中國作傢。《世界文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西語係法語專業研究生班,曾留學法國,在巴黎第四大學(Paris—Sorbonne)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長年從事法國文學作品譯介工作,翻譯介紹瞭奈瓦爾、剋洛代爾、阿波利奈爾、貝剋特、剋洛德•西濛、阿蘭•羅布-格裏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說、戲劇作品三十多部。獲法國政府授予的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評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評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評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評分(刊于《晶报》2017年3月25日) 文/俞耕耘 长久以来,文学评论成了学院派专家的“试验田”和“自留地”,没了普通大众什么事儿。很大程度上,它也“窄化”为论文,生硬刻板,与文学本身的审美属性相去甚远。大众看不懂,作家不关心,专家自己玩是如今评论的“真实生态”。或是...
【2017031】還是得看得懂原版啊,要不是西濛點破,我都不知道普魯斯特是個隱藏的汙妖王,太會玩兒!另外我想知道第一個把《追憶似水年華》的結構比喻成大教堂的是不是西濛,唉,是不是都服,想把《大教堂魚》手抄一遍。其他三篇也極具啓發性,尤其是關於寫作的那些論述,讀完有點想齣道【喂】,會再找些破摺號小王子暨圓括號大魔王的作品來讀。
评分西濛的講座至少證明瞭一件事,好作傢在談論前輩的創作或經典之作時幾乎是不可能讓人失望的,他總是能讓你聽到最為獨到的見解,不是什麼答案,而是更新思維的起點。
评分獲益匪淺。
评分#2017049
评分西濛的講座至少證明瞭一件事,好作傢在談論前輩的創作或經典之作時幾乎是不可能讓人失望的,他總是能讓你聽到最為獨到的見解,不是什麼答案,而是更新思維的起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