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2.17—1962.02.24),安徽绩溪人。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对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910年官费留学美国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于台北
胡适是从小就知道的民国“名人”,但是从来没看他写的东西。只是上学时候,老师评价胡适才不是最有见地的文人,民国时期首推严复。而且我也零丁看过一些对胡适的“批判”,大意都是他配不上那些响亮的名号。 去中文大学听讲座,演讲厅楼下有间香港罕见的宽敞明亮整洁的书店,抱...
评分读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在自序中首先提到了自己的“传记热”: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鼓吹朋友们写自传;而他自己则是开始写《四十自述》[注1]。我不能排除他在写传记文章(还有写日记、书信)时怀有这样的私心:期望...
评分从传记中读到什么?有人说读的是主人公的成长之路,有人说读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 我读到了,胡适母亲的不容易。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着实让人佩服,胡适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后能够成功,就不意外了。 我读《四十自述》,读到了清末民初的社...
评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评分从传记中读到什么?有人说读的是主人公的成长之路,有人说读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 我读到了,胡适母亲的不容易。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能有这样的教育观念,着实让人佩服,胡适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长大后能够成功,就不意外了。 我读《四十自述》,读到了清末民初的社...
印象最深的是胡适关于“不朽”的信仰,很新颖,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减少对死亡的畏惧;后面关于文学,关于新文化运动,关于古文的观点现在看来是有点过于偏激了,不过世殊时异,也无可厚非。
评分一开始以为是自传性的文体,上半部还算是,后半部就成了将文学革命了。有些失望,但也有新的体会。胡适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是撕裂的形象,类似的还有傅斯年等等。49年之后的事情暂不论述,在此之前特别是在20/30年代,这些人在涤荡旧文化,推动民族觉醒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党基本上没有培养出这样的文人,这样的文人是民族之幸。
评分自传的部分很喜欢看,后半部分是讲对白话文的推广了,兴趣不大,也不太读得懂。
评分自传的部分很喜欢看,后半部分是讲对白话文的推广了,兴趣不大,也不太读得懂。
评分之前在知乎上看过太多对胡适负面的评价,大体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什么都涉猎一点,但什么都不精,所以他不能称之为文学家或者政治家任何一种…可是我只想说…也许有的人放在某个领域看,的确算不得什么专家学者,但放在整个社会看,他就是先锋,就是嗅到潮流气息的人,就是推动革新的人啊。相比“专业”,我更觉得他是天生的推动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