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出品人:
页数:272
译者:李鹃
出版时间:2016-6-1
价格:4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754378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海外中国研究
  • 德国
  • 文史哲
  • 历史
  • Philosophy
  • 新书记
  • 儒家
  • 中国哲学
  • 实践哲学
  • 文化
  • 演讲
  • 思想
  • 国学
  • 中国文化
  • 人生哲学
  • 智慧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18世纪欧洲顶尖哲学家的代表,沃尔夫面对的问题是:启示宗教对于人的德性生活是否必须?为什么没有基督教传统的中国人能凭人性的力量就如此文质彬彬?

与其他欧洲学者对待儒家经典的诸种态度不同,沃尔夫一方面强调任何在儒家经典上强加欧洲哲学概念的做法都是在自说自话;而另一方面,他也敢于去解释儒家经典。他认为《大学》和《小学》两部书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模式。因此他将启示宗教设计成一种建基于理性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之上的公民宗教,也即一种可以将人引向自然德性的教育方式。今日再读此篇演讲及其详尽注释,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质,也能为我们当下反思儒家传统提供镜鉴。

作者简介

作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18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他所开创的沃尔夫学派对德国18世纪学术思想与公共讨论的影响力持续达半世纪之久。沃尔夫哲学以明确定义、严格推理和连贯体系为主要特征,曾在德语学术语言、哲学观念和问题意识方面对德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译者李鹃,四川成都人,1982年生,复旦大学管理学学士、哲学硕士,欧盟伊拉斯谟世界奖学金欧洲哲学硕士,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讲师。

目录信息

前言/3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1721年)/7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7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7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8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8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9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9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9
孔子之威望/10
孔子学说之命运/10
作者的计划/10
敬请注意和关心/11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11
对反驳的回应/12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12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13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13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13
对反驳的回应/14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14
何谓自然之力?/14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15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16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16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17
真德性来自何处/17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17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18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18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19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20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20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21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21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22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22
完善意志的方式/23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24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24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25
中国人的至善/26
中国人的动机/26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26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27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28
结论/29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31
副校长授予仪式/31
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注释(1726年)/34
中国人哲学之古老与闻名/34
注释(1)—(5)/34
孔子不是中国哲学创立者/39
注释(6)/39
中国哲学的创立者们/40
注释(7)—(12)/40
中国人的国家亦曾衰落/44
注释(13)/44
孔子重建中国人衰落的国家/45
注释(14)—(18)/46
中国人的古代基本学说/48
孔子从何处吸收并创造了自己的学说/48
注释(19)—(25)/48
孔子之威望/52
注释(26)—(31)/52
孔子学说之命运/57
注释(32)—(33)/57
作者的计划/58
注释(34)/58
敬请注意和关心/59
注释(35)/60
中国人智慧的试金石/60
注释(36)—(40)/60
对反驳的回应/63
注释(41)—(50)/63
中国人哲学之第一原则/66
诸懿行之区别与诸德性种类之区别/66
注释(51)—(53)/66
中国人具有第一种程度的德性/69
注释(54)—(57)/69
中国人如何促进德性之践行/74
注释(58)—(60)/74
对反驳的回应/76
注释(61)—(64)/76
为何中国人考虑得更多的是追求德性、而非避免恶/77
注释(65)—(67)/78
何谓自然之力?/80
注释(68)—(73)/80
道德实践之诸原则/82
注释(74)—(78)/82
是否必须对德性设定限制/87
注释(79)—(85)/87
道德实践之重要原则/93
注释(86)—(89)/93
貌似有德性的行懿行之习惯来自何处/95
注释(90)/95
真德性来自何处/95
注释(91)/96
中国人形塑道德的双制学校/98
注释(92)—(95)/98
大学之必要性与原因/99
注释(96)—(102)/99
两种学校各自的建制/101
注释(103)—(107)/101
中国人的诸建制值得赞颂/104
注释(108)—(115)/105
中国人的诸实践原则/106
注释(116)—(118)/107
诸实践原则的原因/107
注释(119)—(122)/108
中国人的证明方式/108
注释(123)—(125)/109
中国人诸原则之确定性/109
注释(126)—(127)/110
作者在此项领域中的研究/110
注释(128)—(136)/110
为什么作者对中国学说的看法不同于翻译者/112
注释(137)—(145)/113
完善意志的方式/116
注释(146)—(150)/117
养习德性时所行责任之顺序/118
注释(151)—(152)/118
中国人努力改善他人/119
注释(153)—(156)/119
中国人的最终目标/121
注释(157)—(169)/121
中国人的至善/124
注释(170)—(173)/124
中国人的动机/125
注释(174)—(176)/125
产生动机的独特方式/126
注释(177)/126
中国人是否具有德性/126
注释(178)—(191)/127
养习德性时礼的作用/131
注释(192)—(205)/132
结论/134
注释(206)—(214)/136
向新任副校长致辞/139
注释(215)—(216)/140
副校长授予仪式/140
A本注释/142
外国人名索引/165
重要概念索引/166
中国经典引用、书名、概念及人名索引/170
附录1沃尔夫生平年表/172
附录2沃尔夫作品年表/17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很短促,现在看来也并不是很深入的解读。(论文所迫系列)

评分

很短促,现在看来也并不是很深入的解读。(论文所迫系列)

评分

我应该是最早读者之一吧。还是蛮有趣的,可以感受下当时的德国思想界对中国思想已经了解到何种程度了。

评分

很短促,现在看来也并不是很深入的解读。(论文所迫系列)

评分

很短促,现在看来也并不是很深入的解读。(论文所迫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