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的垂死开篇。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人人都是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亚历山大曾经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正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玛丽·瑞瑙特
公认巅峰巨作“亚历山大三部曲”第三部
阴谋与陷阱,复仇与角力,在这里同台竞技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的帝国,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
以很多人来说,对古代世界感兴趣,就是对玛丽·瑞瑙特感兴趣。她的作品对古代现实把握得真切,感受得真切,如今无人能及。玛丽有一种天赋:知道怎样在某些时候用寥寥几笔说出千言万语。
——罗宾·雷恩·福克斯,《亚历山大大帝传》作者,历史学家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玛丽·瑞瑙特(Mary Renault,1905—1983),以描写古希腊的历史小说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其作品传神地展现了忒修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历山大大帝等名人的生平。
瑞瑙特出生于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大学时的老师包括著名希腊学教授吉尔伯特·默雷(Gilbert Murray),和后来以《魔戒》成为一代文豪的语言学教授托尔金(J. R. R.Tolkien)。大学之后,她在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医院(Radcliffe Infirmary)学习护理,并跟日后的终身伴侣朱莉·穆拉德相遇。二战期间两人曾专职照料伤兵。
瑞瑙特第一本小说发表于1939年。1948年以《归于夜晚》赢得高额文学奖金后,携朱莉移居南非。其后的写作生涯中,瑞瑙特先以同性爱情故事《御者》震撼文坛,继而转入一向令她痴迷的古希腊历史,共写出八部考据翔实、想象驰骋的大师之作,包括《残酒》《国王必须死去》《海里来的公牛》《阿波罗面具》《颂诗人》与“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至今广受喜爱,长销不衰。
回望历史,恐怕再难有第二个人能够像亚历山大一样,这么年轻就南征北战,一统江山,成为命中注定的最强者,却在最终的继承遗嘱中,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随风而逝。这场关于英雄的人生盛宴,亚历山大大帝却没能笑到结束,在众人酒酣半饱之时,就已经完全缺了席。 《葬...
评分 评分公元前323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如果翻开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这一年“五国相王”,导致“周”完全变为一个分裂的地方政权,中国完全陷入诸国争雄的时期。也在这一年,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西方世界陷入分崩离析。在他短短三十年生涯中,他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但几乎...
评分这是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最后一本,虽然亚历山大不在场,但是,就在亚历山大的缺席中,反而深切的感觉到亚历山大的伟大。 亚历山大去世后,留下了庞大的帝国以及惶惶无所依的军队,这时候,摄政轮番上场,然后很快陨落,他们要么目光短浅,要么谋略不足,要么没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
评分“……我们为了他的信任不惜生命;我们做了各种不可能的事。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过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
评分英雄之伟大,在其盖棺之后更显,即便是在他未出现的小说中:“银币上狮鬃纷披的头脸,从他的金棺左右着她的命运”(欧律狄刻),或“那些傻子要求有权亲吻他,好吧,那是他的魅力,我永远不会有,但同样,别人也没有。”(托勒密),再或三十多年后、几千年后,“月桂叶的金环,在地中海的微风中轻轻颤动,栩栩如生”。三部曲第一部是一人为主,少年成长,帝王气魄;第二部是两人交织,情感成熟,以小舟渡大河;第三部为战争编年史,喧嚣乱象。三本都推荐。
评分书是好书,完全被蹩脚的翻译毁了。看得出作者主观上尽量想向古典风格靠拢,可惜实在是眼高手低。全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先拿翻译软件翻出来,然后再把一些词替换成古雅的,可惜翻译不是这么简单滴!你没有通篇行文的考量与语法转化的功力,装点几个词就想成为翻译家?真是笑话!居然还有人夸赞这个版本传神
评分数年前读了《波斯少年》,这几日才终于读完了三部曲中余下的两部。读《天堂之火》的开头,为译者的文笔所倾倒。读至《葬礼竞技会》,书中数次提及压力山大和赫菲斯提昂的深厚情谊,让人不由得回忆起两人少时携手相伴的往事。在这本书里,曾经出现过的人物悉数退场,有的死于阴谋,有的死于战场,唯有托勒密在八十多岁时书写完亚历山大的历史,试图为之正名后安然迎接终将到来的逝去。而这本书中的女性:亚历山大之母奥林匹娅斯受野心所累,欧律狄刻充满抗争意识、却又有着局限的天真;斯塔苔拉与罗克萨妮,亚历山大之子的母亲,谁知道前者之死是不是这个天真女子的“幸运”呢。亚历山大死后的世界,秩序消解,神迹离去——凡人们争执不休,遍体鳞伤。而在这个帝王真正离开世界的时候,他想的又是什么呢?
评分有托勒密的部分就是好看的!作者后记里提到如果赫没有死,一定会是摄政王;但是,如果赫没有死,亚也不会那么早死,历史说不定就此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