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

杨绛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罗银胜
出品人:
页数:316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2
价格:4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026240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杨绛
  • 传记
  • 好书,值得一读
  • 回忆录
  • 人物
  • 成长经典
  • 我想读这本书
  • 情感
  • 杨绛
  • 传记
  • 女性人物
  • 文学家
  • 知识分子
  • 钱钟书
  • 家庭生活
  • 人生智慧
  • 文化名人
  • 中国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 本书稿呈杨绛先生亲自审阅:了解时代精神标杆杨绛,这一本足够。

作者罗银胜在阅览了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了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锺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书稿呈杨绛先生亲自审阅。

2、 重温杨绛身上所具备的这个时代稀缺的美好品质。

杨绛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们是玩“苹果”的这一代。但为什么在今天,还有那么多人用“苹果”读杨绛的故事?

一个人如果要隐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最好的地方,杨绛称自己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乱世中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袖手书斋,读书写字做学问,这样安静舒张的心,这样绝尘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

杨绛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传统女性的美德,其丰富与完善,使她已超越了“文化人”的范畴,成为大众向往的人格榜样和“精神偶像”,其一百余年的人生智慧让人受益无穷。

3、周国平+才女作家黎戈推荐。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黎戈

4、随书附赠精美笔记本,浓缩杨绛先生一生智慧的精华,给心灵迷失的当代人无尽启示。

知名设计师操刀封面,双封装帧,完美珍藏版本。

作者简介

罗银胜:

独立学者、资深传记作家。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顾准传》《顾准画传》《顾准评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等书。所著作品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美、英等国各大图书馆收藏,并荣登京沪渝等地畅销书排行榜。

目录信息

第一章 故里家世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第二章 大学时代
“喜爱的学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第三章 负笈英法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第四章 孤岛岁月
杨荫杭父女数人东逃西藏,无处安身,只好冒险又逃回苏州老家。这时苏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过打劫一样,下人和他们的乡亲在家里“各取所需”,东西拿走不少。好在还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暂时勉强度日。
第五章 步入剧坛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有无穷的意味。
第六章 艰难时刻
杨绛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就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她的双手已练成“自动化的机器”。可是,她天天低烧,就病恹恹的,连看书打毛衣都没了精神。父亲已经去世,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父亲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说笑。

第七章 定居京华
杨绛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开始了新生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校”之外)。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将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夫妇于八月二十四日携带女儿,登上火车,二十六日到达清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第九章 十年尘世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集中在大院里挨斗,有人竟然用束腰的皮带向杨绛等人猛抽。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糨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弯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第十章 著译尖峰
一九七八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走进杨绛、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第十四章 文化担当
“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作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
第十五章 年方百岁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还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律,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第十六章 拍卖风波
一百零二岁高龄的杨绛于二十日在家中得知拍卖消息时,很是吃惊,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表示“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杨绛坚定地相信,钱锺书的笔记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说:“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走到人生边上》《坐在人生边上》等新作不断问世,《风絮》《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孤本浮出水面,此外又整理出“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诗作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论争的相关文章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八卷本《杨绛文集》“升级”为九卷本《杨绛全集》的契机。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杨绛先生的为人治学是笔者素来都很钦佩的。但这本书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从各种其他杨绛作品中拼贴过来的文字集合,尤其是写到后面的时候,很明显能感受到作者的敷衍。笔者在此认为,要了解杨先生的为人生平,不如还是从她本人的文字中去了解,去看《我们三》,去看《干校六...  

评分

杨绛先生的为人治学是笔者素来都很钦佩的。但这本书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从各种其他杨绛作品中拼贴过来的文字集合,尤其是写到后面的时候,很明显能感受到作者的敷衍。笔者在此认为,要了解杨先生的为人生平,不如还是从她本人的文字中去了解,去看《我们三》,去看《干校六...  

评分

九年前,我初到清华大学做客,便去寻杨绛先生文字里描述的带有大理石地板的图书馆,顺着旋转楼梯下去,只见两个女同学专用的洗手间已没了旧时的梳妆镜。清华大学图书馆总是先生最爱的去处。最近又路过,老馆门前悬着一串串白色的千纸鹤,纪念着这位与清华大学同龄的先生...  

评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的光辉低过了这传记的缺点,这本传记的趣味性,吸引性,确实不是多么强。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个淡然,恬静,内敛,聪慧的杨绛,他们夫妇对知识和学问的坚守,有人说杨绛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更是令我们伤感。他们夫妇处事...  

评分

在书店泡了一下午,把这本书读完了,先生一离世,他的作品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我恰好看到。耐不住好奇,读了起来。 读的时候,总是动容。特别喜欢那个年代,人都特别有才,有才又格外谦逊。像杨绛,像钱钟书。要放在现在,精通几种语言,那叫什么能耐,怎么也是人生赢家,可是...  

用户评价

评分

杨先生真是我最敬佩的女作家,我的榜样,德才兼备。看完她的生平,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因为时代变化太快,很多事情都本末倒置了。我们需要静下来,寻找出生命的本真,才能有价值走完人生旅途。本书感觉不是很好,基本都是杨先生作品拼凑,很多章节还有重复,整个时间线不是特别清晰。

评分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敬佩老先生的淡泊。

评分

十年动荡真的不敢看,是倍数速度阅读了,那影像可怕的很

评分

对比之前看的另外一本杨绛传,如果那本是中学生写的,这本就是研究生写的。 通读全书,作者定是能把《杨绛全集》通读至少一遍的人。 前半部分书中不仅提到了一些我所熟知的钱杨二人的事迹,还旁征博引,通过钱杨二人有人的文字,从侧面更直观的还原杨绛先生百余年来的人生经历,同时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后半部分,通过对杨先生部分作品的部分相对深入的解读,以体现杨先生的文学造诣。 整本书还穿插杨绛先生与钱钟书、钱瑗,一家人的事迹,更有趣味的同时也更真实了,而且他们就是一家人啊~他们仨。 罗银胜不愧是写传记的大家,很棒!要说缺点,也不是没有,比如最后两部分我就觉得略有啰嗦,介绍作品太细了,而且也没反映出什么实际有用的东西,还略有推销的嫌疑。 总之,还是不错的,了解杨绛,看这本,可以的,8.5推荐。

评分

淡泊又坚韧,可杨绛的晚年真是孤独啊,唯一的遗憾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