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作品
融合传记、艺术与历史
第一次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完整描画丰子恺
丰子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在变幻无常的时代始终保持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
——白杰明
-----------------------------------------------------------------------------------------------------------------
这是一部融合了传记、艺术和历史的作品。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政治动荡中,出现的最有天赋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丰子恺的生平。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幅交织并行的图景:作家、画家、翻译家丰子恺的生活和20世纪中国动荡的历史。他考察了丰子恺审美眼光的形成,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及当代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作者认为,丰子恺的写作与绘画根植于自我表达的哲学。难以归类的丰子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谜:他同情劳苦大众,并得到很多政治化的知识分子的认同,但也是个浪漫的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是自然和儿童的近距离观察者;他的艺术看似温和,却常常传递着强烈的信息。在众多关于丰子恺的著作中,本书第一次检视丰子恺在五四作家和知识分子中的位置,第一次在中国的艺术、宗教和文学传统的背景中讨论他的位置。
作者简介:白杰明(Geremie Randall Barmé),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文化批评家、汉学家和翻译家,也是电影制作人,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17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主要作品有《西洋镜下》《赤字:当代中国文化论》《紫禁城》等,还翻译了巴金、杨绛等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代表作《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曾获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译者简介:贺宏亮,1975年生,文学学士,公共管理学硕士,文史研究者。现居成都,任职于四川省通信管理局。
丰子恺的名字,随教科书里的插图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人牢记的是他善于发现童趣的慧眼,是《护生画集》里博爱慈悲的佛教徒的心,是他谈起艺术史、建筑史的如数家珍,或许还有他生前的官衔身后的名。可是,谁曾了解他的失意呢?深爱故土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失乡之痛,离开予他...
评分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动荡不安,中西文化激烈交锋,整个国家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剧变。这种剧变渗透进了时代的每个角落,无数的个体生命随之起落浮沉。以真善美为最高追求的艺术家们,他们的审美又会怎样与生命关联? 白杰明,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文化批评家,以《艺术的逃难...
评分家住夕阳江上村,一湾流水绕柴门。种来松树高于屋,借与春禽养子孙。这首诗来自叶唐夫,它曾被丰子恺引用在《护生画集》上。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必和丰子恺幼时的家乡石门镇有些相似。特别是那句一弯流水绕柴门,画面感特别的强烈。 以往我对丰子恺的了解,多数来自书本上,...
评分刚刚读完,厚厚的一本,扎实的资料,活生生的一群人,有点茫然不知所言。。。。。。 民国时代的大师们,一窝蜂的来,蓦然消逝,现在要回过头去看那个时代大师们的情怀和种种过往,似乎有些难度。而这只不过是近在咫尺的历史。不过,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对浩浩古国积存下来的优良财...
评分读书,一不留神就读出了人生。从前读过的丰子恺的种种,终究是浅薄了。在《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之前,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丰老先生贡献的甘美,浑然不知那些曼妙清幽的因果根底。若非澳大利亚学者白杰明的扎实研究,丰子恺一生的欢欣与无奈也就这么隐在了他的作品之后...
年度最佳传记作品,列文森奖获奖作品。
评分光是如此多的注解就够客观
评分姜还是老的辣。
评分也是把所有参考资料都给捞下来了
评分书极好。厚重深沉,严谨又大气。传记作品典范。每一章都附有百余条参考文献,作者真的沉潜做研究,唯有报以感佩和致敬。我手头有丰子恺不少著作,以前也看过一些研究丰子恺的文章,但直到读过了这本书,我汗颜自己的所知浅陋,才算真正开始系统、全面地了解丰子恺,他的文艺理论、思想演变以及那个时代给他、给很多人的烙印和扭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