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數碼藝術

當代數碼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高名潞
出品人:理想國
頁數:251
译者:
出版時間:2015-6-1
價格:CNY 45.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956754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新媒體藝術
  • 藝術
  • 當代藝術
  • 新媒體
  • 藝術理論
  • 數碼媒體
  • 數字
  • 高名潞
  • 數碼藝術
  • 當代藝術
  • 數字媒體
  • 視覺文化
  • 科技藝術
  • 新媒體藝術
  • 數字創意
  • 藝術與技術
  • 數字影像
  • 交互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代數碼藝術》是介紹西方最新數碼電影、圖像及藝術作品的精選集,兼具批評、理論和曆史的色彩。這些文章是高名潞和陳小文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齣版的多部重要英文數碼理論文集中遴選而來。它們最初發錶在這一領域最重要的英文齣版物上,具有一定的代錶性。它們有的側重某一問題,有的比較寬泛,有的理論性強,甚至偏於自然科學理論,有的則偏重人文曆史。讀者可以從這些具有多樣性的文章中發現一些非常敏銳和頗具前沿性的觀點,並得到更多的啓發。

著者簡介

高名潞,1968年“文革”期間下鄉到內濛古四子王旗。七十年代在內濛古烏盟師範任教。八十年代初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84年任《美術》雜誌編輯。1991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薩凡納藝術學院、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任教,四川美術學院和天津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係研究教授。高名潞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傑齣學者,八十年代曾策劃中國第一個當代藝術展“中國現代藝術展”(1989);九十年代他又在紐約策劃瞭迄今為止海外最大規模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蛻變與突破——中國新藝術展》(1998),以及《牆》(2005)等海內外當代藝術展。高名潞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閤著,中文,1990)、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 (英文,1998)、《世紀烏托邦》(中文,2000)、《中國極多主義》(中英文,2003)、The Wall: Reshap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中英文,2005)、《另類方法,另類現代》(中文,2006)、《無名:一個悲劇前衛的曆史》(中文, 2007)、《意派論:一個顛覆再現的理論》(中文,2009)以及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Twentieth CenturyChinese Art (英文,2011)等。

陳小文,1982年畢業於魯迅美院版畫係,1991年獲得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版畫/油畫文學碩士和藝術碩士雙學位。現任美國阿爾弗萊德藝術與設計學院終身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客座教授。從事繪畫、視頻和視頻裝置藝術、互動媒體藝術、信息藝術的創作與教學。曾在北京今日美術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美國阿波爾·納剋思美術館(Buffalo, 水牛城)舉辦過個人展覽。策劃瞭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當代版畫展”,在何香凝美術館舉辦的“紙道——來自美國的紙上的藝術”,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美術館舉辦的“傳統與再創——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人物”(與徐冰和威斯康星大學美術館館長共同策劃)。

圖書目錄

緒論
此即虛擬:韆古一瞬和過眼雲煙/ 高名潞
數碼藝術的理念和實踐—《美苑》訪談陳小文
第一章 何謂多媒體?觀念和定義的區分
何謂數字電影? / 列夫? 莫諾維奇
Lev Manovich, “What is Digital Cinema?”
敘述理論—多重投影與多重敘述(過去與未來)/ 彼得? 韋伯
Peter Weibel, “Narrated Theory: Multiple Projection and Multiple Narration (Past and Future)”
敘事的藝術—動態的藝術作品/ 索剋? 丁剋拉
Soke Dinkla, “The Art of Narrative – Towards the Floating Work of Art”
第二章 技術性與藝術性, 主體與客體
遠程即席的曆史—自動操作、幻象與對身體的離棄/ 奧利弗? 格勞
Oliver Grau, “History of Telepresence: Automata, Illusion, and Rejecting the Body”
虛擬環境/ N. 凱瑟琳? 海勒斯
N.Katherine Hayles, “The Condition of Virtuality”
內部物理學或我們的彩虹世界/ 奧托?E. 羅斯勒 彼得? 韋伯
Otto E. Rossler, Peter Weibel, “Endophysics or Our Rainbow world”
媒體考古誌—媒體的方法、機器VS 媒體的曆史、敘事/ 沃爾夫岡? 恩斯特
Wolfgang Ernst, “Media Archaeography: Method and Machine versus History and Narrative of
Media”
第三章 虛擬語言與模擬時空
虛擬房子/ 約翰? 賴赫曼
John Rajchman, “The Virtual House”
新的範例 新的電影 —互動電影和新敘述文的相互作用/ 剋裏斯? 海爾斯
Chris Hales, “New Paradigms, New Movies: Interactive Film and New Narrative Interfaces”
膠片之後的電影—數字化電影/ 傑弗裏? 肖
Jeffrey Shaw, “Movies After Film – The Digitally Expanded Cinema”
交叉、斷裂的時間—在變革期重建他/ 她者曆史和意識形態的
電影敘事/ 吉爾? 斯科特
Jill Scott, “Crossing and Collapsing Time: Re–constructing (Her)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Film Narratives on a Transformed Stage”
曝光時間,靈韻,交互視覺傳遞技術/ 瑪麗娜? 格茲尼剋
Marina Grzinic, “Exposure Time, the Aura and Telerobotics”
第四章 空間展示與社會互動
虛與實的交叉—交互式媒體裝置的空間/ 喬治? 羅格朗
George Legrady, “Intersecting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Space in Interactive Media Installations”
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先輩—藝術在數字時代的倫理及第一原則/ 鮑勃? 斯坦
Bob Stein, “We Could be Better Ancestors Than This”: Ethics and First Principles for the Art of the Digital Age”
媒介即記存/ 弗羅裏安? 布羅迪
Florian Brody, “The Medium is the Memory”
網絡作品,統治階層和乾涉/ 曼紐埃爾? 德蘭達
Manuel De Landa, “Meshworks, Hierarchies, and Interfaces”
媒體藝術的變革—從電影到互動藝術/ Ryszard W. Kluszczynski
Ryszard W. Kluszczynski, “From Film to Interactive Art: Transformations in Media Arts”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文章是很好的文章,但翻譯有很多不負責的地方,可惜

评分

“畫”“錶象”而非“畫”“本質”

评分

提齣瞭很多很好的問題,倫理的,意識形態的,學術的,等等

评分

過於理論,圖片很少的情況下讀起來還是費解,隻能再刷幾遍,國內這方麵的藝術書和資源都太少瞭。

评分

過於理論,圖片很少的情況下讀起來還是費解,隻能再刷幾遍,國內這方麵的藝術書和資源都太少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