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评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陈寅恪先生是唐史研究的重要学者,在发表于1954年《历史研究》的本篇论文中,他探讨了占据唐朝历史半壁江山的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在唐朝政治史上,婚姻集团左右时局,影响历史走向。论述行文清晰,从南北朝至唐初的婚姻门族观念谈起,到...
评分近年来,学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陈寅恪热”,纷纷扬扬间或存在一些有所目的的论述,但这并不能掩盖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力。本文旨在回归对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研究,以其代表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根据,探讨陈寅恪治“不古不今之学” ——中古...
评分 评分近年来,学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陈寅恪热”,纷纷扬扬间或存在一些有所目的的论述,但这并不能掩盖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力。本文旨在回归对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研究,以其代表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根据,探讨陈寅恪治“不古不今之学” ——中古...
评分我有位朋友偏好以传统体例做许多考证之趣文,可惜国学尽断,有能力欣赏之人甚少,我正是其中之一:知其文之趣味而不知其趣味所在。如今精读陈寅恪此著,正是首次接触治史体例,以《述论稿》开篇借考李唐皇室血统而察北朝融合复杂民族之文化要道为例,引文繁浩,考证严谨,印象深刻,终于知其趣味魅力何在。自此再读其他史论经典,不日便有能力拜读友人佳作。
评分常读常新,尤其是看过后世论述之后再倒回去看原著的时候。
评分通读一过,除了敬佩无话可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不仅仅是完整的作品,其实也在手把手教后继者如何用材料,如何假设,分析论证。有很多要点,先生都是点到为止,可以想见,如果时间精力材料允许的话,写成百万字的史学巨著于先生亦非难事。先生对话的都是司马光赵翼这些历史巨匠,以新材料和新视角而多发覆之新观点。通过史料的排比、分析、综合,予以合理的解释和适当的猜想,于诸多纷繁现象中求以本质性的发展线索,从而得出贯通的成体系的历史观点,是其方法。阶级升降、集团分析、政治革命、党派分野、外环内政之关联,至今仍然是史学家治史的利器。此书激发了本人对隋唐史的兴趣,通鉴魏晋南北朝史读后,也将顺流而下。后来治史者如黄永年、岑仲勉、唐长孺、仇鹿鸣等,以跟陈先生学说高水平对话而自成一家。
评分窝导说,这里面的很多思路可以运用到文学史研究上,且至今未见有人做过。考完试重读一遍
评分常读常新,尤其是看过后世论述之后再倒回去看原著的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