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隋之江山受禅让于北周,但文化更多继承于北齐、南陈。北魏文化继承于南齐。 2、南北朝的文化主要传承来源:南朝沿袭;山东士族;汉中(关陇)地区战乱少,一些世家持续为北朝输出了正统文化。 3,隋唐宫中要隘为玄武门,得玄武门者可赢宫变。 4,隋代起州县长官任职需回避本...
评分久负盛名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 必须要说的, 1)观点结论与众不同。隋唐制度,以前的人包括陈先生的同时代人,多数都认为是延续西魏北周而来的,陈先生的结论是与其说是西魏北周不如说是北魏北齐和南朝的梁陈。魏齐更多的继承了(曹)魏(西)晋的遗产,但是却不能继续发展,...
评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一部名著,是学习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必读书,也是初学读史者的入门书。 陈先生在《叙论》中说:“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但该书写成于1939年,采用浅近的文言,文章体裁更与现今常见的史学著作不同,对今...
评分我们对历史往往有一种肤浅的,成为定式的理解。最显著的就比如“大唐盛世”和“丝绸之路”,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文化自信和荣耀的资本,但是陈寅恪先生以一个又一个详细的细节刷新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有唐一代可谓内忧外患,内部争权宫斗,太子废立,宦官矫诏篡权,极为不稳定,...
评分陈寅恪在书中叙论写道: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
评分窝导说,这里面的很多思路可以运用到文学史研究上,且至今未见有人做过。考完试重读一遍
评分补打卡。
评分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係
评分自宇文泰以降的“关中本位政策”至今仍为学界所津津乐道,反复讨论。隋唐制度之渊源,以北魏、北齐之源居首,梁、陈之源次之,西魏、北周之源居末。陈氏的研究廓清了后世史家凡言隋唐制度必以承继西魏、北周之遗业的误区,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多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西魏、北周之影响力,实远不如其他二源是有事实依据的。后书接续论述长安、洛阳之北门(玄武门)的重要性也极有见地。隋代所营建的大兴城,即后来唐代的长安城,其宫近城之北端,而市则在城之南方,宫市位置恰好与以前西汉之长安城相反。故此,西汉与唐代虽有南北二军,但其轻重则大相径庭;西汉之长安城防侧重南门,而唐代之长安城防却侧重北门。洛阳与长安的宫市位置一致,那就不难理解自高祖、太宗至中宗、玄宗四次中央政治革命,北门之得失是为成败之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