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庄

发现李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岱峻
出品人:
页数:328
译者:
出版时间:2015-6
价格:45.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3346797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李庄
  • 近代史
  • 岱峻
  • 史语所
  • 好书,值得一读
  • 社科
  • 营造学社
  • 李庄
  • 历史发现
  • 地方志
  • 文化探索
  • 古迹研究
  • 民国历史
  • 川渝文化
  • 遗址考察
  • 学术研究
  • 地方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抗战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并在那里安居六年。本书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诸多珍稀的图片,全面叙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人的学问事功,更探寻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人情。

风雨江山,衣冠南渡。川南古镇李庄,承续着同济、中研院、中博院、营造学社文化抗战的历史,为战时最具影响的人文学术中心。

一代学人,安贫乐道。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李济、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童第周等,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厥功甚伟。

《发现李庄》极为有趣,我好像被带回到了以前的时光。——傅仁轨(傅斯年之子)

如此大的包涵量,写得得心应手,令我感佩,深感在材料蒐集上下了大功夫,对大师之间关系的描写也真切可亲。——李光谟(李济之子)

涉及梁林那一章,感觉写得很好,比较真切地再现了外省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梁从诫(梁思成之子)

《发现李庄》承袭傅斯年先生倡导的动手动脚找史料的做法,不少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披露具有唯一性。岱峻对所写的“那时的先生”充满尊敬之情,却不以仰视造神的态度,而是运用急徐适度的叙述方式、褒贬得体的诚实文字,绝不为他所尊敬的人曲为回护。——作家冉云飞

作者简介

岱峻(陈代俊),祖籍四川资阳,定居成都。1982年大学毕业,执业媒体,已退休。早年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末起转入民国学术研究,著有《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等。

目录信息

目录
李庄歌(周懋庸)
序为什么是岱峻(何大草)
自序中国李庄,一段湮没的历史
楔子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
第一节夏夜梆声/
第二节喜极而泣/
第三节梁思成与傅斯年/
第四节悲欣交集/
第一章从昆明到李庄
第一节山重水复迢迢路/
第二节动议迁川/
第三节古镇李庄/
第四节山坳里的书案/
第五节安难居不易/
第二章史语所与中央博物院
第一节谔谔之士傅斯年/
一卧病倒床/
二要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
三白色的反思/
四板栗坳傅家/
五山深闻杜鹃/
六西行延安/
七谔谔之士/
第二节谦谦君子董作宾/
一代理所务/
二甲骨彦堂/
三甲骨书法/
第三节那时的“先生兮”/
一忧道不忧贫/
二中医与西医/
三吃人的故事/
四“先生兮”不亏人/
五刺刀下生存/
六学者的自律/
七治学与入仕/
第四节《六同别录》/
一故纸堆刨出的历史/
1.李光涛与明清档案整理/
2.劳榦的居延汉简研究/
二拓荒发轫的语言科学/
1.李方桂——“非汉语语言学之父”/
2.马学良:大山边寨寻宝人/
3.董同龢苦著“天书”/
三高山丛林中的民族学/
四锄头挖掘的辉煌/
1.清溪阁醉别/
2.“蛮夷之地”的新发现/
3.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4.李霖灿——“东巴文化之父”/
5.梁思永——病榻上的硬脊梁/
6.夏鼐的西北行/
第五节李庄的姑爷们/
一傅斯年做月老,逯钦立娶淑女/
二景云,你在他乡还好吗?/
三爬山豆,叶叶长/
四李光涛与张素萱:鸿案相庄/
第三章陶孟和与社会科学所
第一节从社会调查所到社会科学所/
第二节石崖湾与门官田/
第三节高山流水失知音/
第四节战时经济研究/
第五节幻想与破灭/
第四章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营造学社
第一节营造学社的冬季/
第二节李庄的“太太的客厅”/
第三节梁思成——中国建筑科学之父/
第五章风雨同济
第一节东岳庙与工学院/
第二节禹王宫校本部/
第三节镇中心慧光寺/
第四节小镇之恋/
第五节童第周/
第六章十万青年十万军
第七章走出李庄
第一节念兹别离,永怀缱绻/
第二节去留两徘徊/
第三节天下同济/
第四节史语所在台湾/
第五节蚌病成珠/
本书主要人物介绍(截至1948年)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第三版说明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李庄,一座不知名的小镇。完全是被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的姓名所吸引,很想了解他们的生平,也算是梁林的粉吧。 待翻阅图书,细细读来,才了解到李庄的伟大、李庄的不平凡!在1940年至1946年短短的几年内,这个在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西南一隅小镇,竟容纳下那没多的国内学者...  

评分

书生误国,读书无用,书呆子……这些用在读书人身上的标签我们耳熟能详。确实,读圣贤之书并不能创造产值,也并不能对GDP增长贡献什么。但是读过《发现李庄》之后,所有这些都是显得这么的渺小,如此的不堪。 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岁月和年代,在那样的时局和时事之下,有...  

评分

李庄留下的历史足迹 《发现李庄》这本书把我们带回到十九世界二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同济大学迁到李庄,一大批文化名人学士在李庄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足迹。这应该是李庄最大的宝藏。寻访李庄留下的历史足迹,感受当年的历史气息,会觉得生命无限美好,前辈们无处的艰辛。我看...

评分

李庄,一座不知名的小镇。完全是被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的姓名所吸引,很想了解他们的生平,也算是梁林的粉吧。 待翻阅图书,细细读来,才了解到李庄的伟大、李庄的不平凡!在1940年至1946年短短的几年内,这个在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西南一隅小镇,竟容纳下那没多的国内学者...  

评分

文/吴情 说到中国有名的“村”,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想到三个“村”,小岗村、华西村、中关村。虽都带有一个“村”字,但显然,由于历史原因,规模和地位并不相同。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百余来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开启了中国“文革”后对内改革的历史新篇章。华西村,...  

用户评价

评分

因拿到岱先生的亲笔签名,置于家中,久未翻阅。今日读完,即有想到李庄一游的冲动。抗战时期学者们的学术,心志,生活状况,以及一些或有趣,或悲伤,或奇巧的故事皆在书中有呈现。

评分

这一版有何不同——作者岱峻答朋友问 1.原书2004年出版,先后两次印刷,因资料匮乏,知识浅陋,无论观点或史实皆有偏差,技术上更多谬误。此次再版,经岁月磨砺(有自我进步,经热心读提携),错误无疑减少了; 2.限于当时的时势,编者删去了人物命运的最终交代,此次弥补了遗珠之憾; 3.这一版照片作了大幅度调整,新增了很多未曾面世的老照片。出版社在版面美术装帧诸方面都让人眼目一新。

评分

李庄,这片不到2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是八年抗战中的一段匆匆而过的光阴,而这片有限的时空,却对中国,对人类文明厥功至伟。

评分

作者功力深厚可见一斑,叙事不疾不徐,深切感人。值得一读。

评分

是为避祸求生,更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都隐藏到深山大泽之中,积蓄文化力量,等到乱世过去,再从深山中走出来,将战乱时期中断的文化脉络重新接续。然而从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乱不止,成为了一个漫长,复杂,悲喜交集但又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一个补课的时期。是一个文化意识,精神思想发生质变和飞跃的特殊时期。于是这一时期李庄作为一个“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正是知识分子们所要寻找的“桃花源”,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书桌。诚如傅斯年先生说的那样:“夫一邑之人才如此之盛,一家诗章之传如此之多,足争今之世运在乎西南方,将翊赞国家之将兴,润色一时之弘业,岂仅为桑梓征献存哉。” 以抗战的精神来读书做学问,有“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