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期间,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并在那里安居六年。本书以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诸多珍稀的图片,全面叙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人的学问事功,更探寻了诸多不同寻常的秘辛人情。
风雨江山,衣冠南渡。川南古镇李庄,承续着同济、中研院、中博院、营造学社文化抗战的历史,为战时最具影响的人文学术中心。
一代学人,安贫乐道。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李济、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童第周等,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厥功甚伟。
《发现李庄》极为有趣,我好像被带回到了以前的时光。——傅仁轨(傅斯年之子)
如此大的包涵量,写得得心应手,令我感佩,深感在材料蒐集上下了大功夫,对大师之间关系的描写也真切可亲。——李光谟(李济之子)
涉及梁林那一章,感觉写得很好,比较真切地再现了外省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梁从诫(梁思成之子)
《发现李庄》承袭傅斯年先生倡导的动手动脚找史料的做法,不少照片和文字材料的披露具有唯一性。岱峻对所写的“那时的先生”充满尊敬之情,却不以仰视造神的态度,而是运用急徐适度的叙述方式、褒贬得体的诚实文字,绝不为他所尊敬的人曲为回护。——作家冉云飞
岱峻(陈代俊),祖籍四川资阳,定居成都。1982年大学毕业,执业媒体,已退休。早年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末起转入民国学术研究,著有《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等。
1.原书2004年出版,先后两次印刷,因当时资料匮乏,本人知识浅陋,无论观点或史实皆有偏差,技术上更多谬误。此次再版,经岁月磨砺(有自我进步,经热心读者提携),错误无疑减少了; 2.限于当时的时势,编者删去了人物命运的最终交代,此次最后一章弥...
评分书生误国,读书无用,书呆子……这些用在读书人身上的标签我们耳熟能详。确实,读圣贤之书并不能创造产值,也并不能对GDP增长贡献什么。但是读过《发现李庄》之后,所有这些都是显得这么的渺小,如此的不堪。 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岁月和年代,在那样的时局和时事之下,有...
评分九一八事件后,以中研院最高学术机构为主的学术团体,以“所”为建制,陆续迁徙。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七百余万,就李庄,最盛时达一万两千人,就人口而言决不在多,却有着海内外各领域之精英者云集。那时候的李庄大大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乃至民家小院,四散分布着中...
评分李庄,一座不知名的小镇。完全是被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的姓名所吸引,很想了解他们的生平,也算是梁林的粉吧。 待翻阅图书,细细读来,才了解到李庄的伟大、李庄的不平凡!在1940年至1946年短短的几年内,这个在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西南一隅小镇,竟容纳下那没多的国内学者...
评分李庄,一座不知名的小镇。完全是被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的姓名所吸引,很想了解他们的生平,也算是梁林的粉吧。 待翻阅图书,细细读来,才了解到李庄的伟大、李庄的不平凡!在1940年至1946年短短的几年内,这个在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西南一隅小镇,竟容纳下那没多的国内学者...
是为避祸求生,更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都隐藏到深山大泽之中,积蓄文化力量,等到乱世过去,再从深山中走出来,将战乱时期中断的文化脉络重新接续。然而从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乱不止,成为了一个漫长,复杂,悲喜交集但又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一个补课的时期。是一个文化意识,精神思想发生质变和飞跃的特殊时期。于是这一时期李庄作为一个“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正是知识分子们所要寻找的“桃花源”,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书桌。诚如傅斯年先生说的那样:“夫一邑之人才如此之盛,一家诗章之传如此之多,足争今之世运在乎西南方,将翊赞国家之将兴,润色一时之弘业,岂仅为桑梓征献存哉。” 以抗战的精神来读书做学问,有“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评分比较失望,既不八卦、也不学术,平铺直叙,一通到底,如果十年前看到就好了,现在只能当剪报资料集。。。
评分是为避祸求生,更是为了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都隐藏到深山大泽之中,积蓄文化力量,等到乱世过去,再从深山中走出来,将战乱时期中断的文化脉络重新接续。然而从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战乱不止,成为了一个漫长,复杂,悲喜交集但又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一个补课的时期。是一个文化意识,精神思想发生质变和飞跃的特殊时期。于是这一时期李庄作为一个“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正是知识分子们所要寻找的“桃花源”,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书桌。诚如傅斯年先生说的那样:“夫一邑之人才如此之盛,一家诗章之传如此之多,足争今之世运在乎西南方,将翊赞国家之将兴,润色一时之弘业,岂仅为桑梓征献存哉。” 以抗战的精神来读书做学问,有“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评分比较失望,既不八卦、也不学术,平铺直叙,一通到底,如果十年前看到就好了,现在只能当剪报资料集。。。
评分深夜读此书,几次动念想马上下楼开车去李庄,从成都过去并不远,我却从未去过。导航说三个半小时,到了差不多刚好天亮,还能看看板栗坳日出。独自开夜车不足为惧,就是天气还是太冷了一点,贪图衾枕温暖。找时间去看看。当时学人的书信往来读来有趣,印象颇深的是傅斯年为穷愁潦倒的梁思成、梁思永兄弟讨钱,林徽因给傅所写的答谢,还有毛给傅的题诗:刘项原来不读书。意味深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