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讲述了作者申赋渔的家乡——申村中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有花匠、雕匠、铁匠、裁衣……从这些故事中,展现了苏北一个几万人大村的乡土、生活变迁,追忆了作者失落的故乡。申村的兴亡衰落,既是时代变迁,也是人世间的因缘际遇,令人叹息,深觉悲凉。
申赋渔
作家、记者。著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阴》《一个一个人》《阿尔萨斯的一年》等。先后在《天津日报》《杭州日报》《福州日报》《扬子晚报》《石家庄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导演有《龙的重生》(中法合拍)《不哭》《寻梦总统府》等纪录片。曾任南京日报驻法国记者。现为南京日报“申赋渔工作室”主持人。
“……现在的申村,只剩了老弱病残。年轻人都去了城里打工。有些人索性把老人也接去城里,留下老屋荒芜着。申村的小学关了,房顶塌了,再过两年,墙也要倒了。整个申村,显出一种颓败的气息。不要说出什么人物,连申村都要消失了”——《修锅匠》 —————————————...
评分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写下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忘掉故乡的样子。这是作者申赋渔在《匠人》一书中的原话,他只是以一个旁观人的角度,不动声色的写尽申村里15位匠人的故事。 作为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这里是世外桃源,有欢笑,有感动,有互帮...
评分读完申赋渔的《匠人》,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首先是深植于脑海的感觉。 很像萧红的《呼兰河传》,只是简单的记叙——木匠、铁匠、秤匠、裁衣匠、瓦匠、雕匠、花匠、修锅匠、篾匠、剃头匠、杂匠、织布匠、扎灯匠、豆腐匠、教书匠,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匠人,只是乡村中的...
评分其实书的名字起的并不算好,匠人,给人的感觉很像是工匠精神的那种人 而书中的人,更像是手艺人,而且是双手布满老茧,苦涩清贫的老人 回头看历史中,十年、甚至五十年是匆匆一过的,我们不说千百年前的唐宋 我们只说1937,回望那段历史,提的最多的就是,八年抗战 八年抗战,...
评分每个不一样的村庄里都有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为之心心念念、梦莹魂牵一生的物事,比如一条河、一座桥、一棵树,或者一张笑脸、一个老人、一只呆子,甚至一段篱笆、一间老屋、一堆黄土......这些周边仿佛是狠狠地扎根在记忆中的一草一木,轻轻地起伏,挠拨着伤感的情绪。 作为...
《匠人》几次看得好心酸,那种白描一般的手法,就像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你耳边呢喃细语这些年他遇到的故事,大风大浪漂泊来的一湾宁静,书的设计就如从柴火中抢救出来的孤本,记载着匠人过往与如今的酸甜苦辣~四星半推荐~
评分一本装帧匠气十足的书,买之前并没有去看评论,也不知道拿到的会是怎样的,拆开之后才发现是有独立设计的。触摸的确舒适,实际“匠人”与“匠”无关,全 剩“人”。作者所述为清末以降申村人的掠影,他们离时代既远且近,他们历经苦难,完成了自我与他者及时代的自洽,这不是一本富于洞见的时代反思,而是一本简略的个人传记。但他的确提供了一个对传统农村的审视角度。那些个体的人,他们怎么生活,怎么过完这一生,或平淡,或传奇。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的是时间的流淌,温婉而静默。也许该有悲悯和同情,但这些不重要。就像破旧的织布机会被劈了当柴火,大火之后,富裕豪绅变成落寞乡民。重要的是这一切会被记录,在记忆中和文字里。一切都会过去,一切也都会开始。人会死去,乡村会消亡,但生活还在继续。所以作者不要怕。还是有未来的。
评分和所有朱瀛椿设计的书一样,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翻完,确实是美到令人震撼的设计~就内容来讲,和逝者如渡渡一样,没有多少打动我的地方,也或许是本来我看的原因就是猎奇,所以只是草草翻过一遍。两本要对抗遗忘的作品,却不知吸引了多少像我这样的猎奇的读者,想想也真是悲哀。
评分名为匠人,叫申村故事更为妥当。读时总想哭,为了个人的命运,个人在历史洪潮下挣脱不开的荒谬的命运,惨淡的故乡-我甚至没有故乡。过去的日子多么实在,虽然也很荒谬,而现在的生活,只剩下荒谬。
评分书的制作就像一块筑屋的砖块,粗粝得硌手。每一个匠人都是一段内心丰富的传奇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