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相对"经书"而言,主要指"七纬",包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其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结合,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在王者仁政学说随宋明理学兴起之前,以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纬学思想,始终是中古政治理论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符瑞、灾异、德运、占候、天文、历法、音律、堪舆等内容,是古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号。本书所涉课题,不仅为中古知识、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环,又事关政治起伏与思想跌宕之关系,进而以中古为样本,对理解整个人类历史中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孙英刚,男,汉族,1979年1月生,先后就读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哲学博士学位(Ph. D),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 1)知识、信仰与中古政治合法性——重点讨论阴阳五行、天文占卜、祥瑞灾异等术数知识和中古政治宣传、政治思想的关系; 2)9世纪以前的中国佛教史——集中讨论佛教王权观以及佛教对中古社会生活的影响; 3)长安——中古都市史,集中讨论宗教影响下的长安日常生活; 4)国外汉学及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理论。
非常精彩的学术专著!作者研究的是中古时期(主要是隋唐)信仰与政治的关系,重点围绕谶纬和术数展开深入分析。谶纬、祥瑞、灾异、天象、历数,这些在现代人看来纯属迷信甚至可笑的东西,从秦汉到晚唐的1000多年里,占据中国人信仰世界和政治世界的中心,尽管这是因为古人对客...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在于这本书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结论,但是处处都有结论。从严格的学术规范上说,在形式要件上,论文本身需要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对整个论文的规范性凝练。对于一个学术论文来说,结论的意义在于这构成对一个论题的论证,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一个优...
评分非常精彩的学术专著!作者研究的是中古时期(主要是隋唐)信仰与政治的关系,重点围绕谶纬和术数展开深入分析。谶纬、祥瑞、灾异、天象、历数,这些在现代人看来纯属迷信甚至可笑的东西,从秦汉到晚唐的1000多年里,占据中国人信仰世界和政治世界的中心,尽管这是因为古人对客...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在于这本书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结论,但是处处都有结论。从严格的学术规范上说,在形式要件上,论文本身需要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对整个论文的规范性凝练。对于一个学术论文来说,结论的意义在于这构成对一个论题的论证,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一个优...
评分四星半。由谶纬、术数入手理解中古政治,别开生面,辨析甚精,读来酣畅淋漓。再三强调要理解当时观念,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但据此批评陈寅恪则忽略了一点:视为“文饰之具”未必就不能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后文恰恰证明,当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观点,故迷信谶纬与利用谶纬并不矛盾,武则天“但史册书之,安用查其真伪乎”可谓一语道破。书中很多观念渊源实在先秦,仅就中古言之难达根本,但作者并非治思想史,仅借此为方法解释历史现象,但也因此,有时逻辑思辨、推断失之简略,如对乐纬的解释,又如宋代神权政治色彩淡化,远不仅是道学“理性精神”兴起而已,盖谶纬、祥瑞是双刃剑,也可用以夺权,这是集|权的宋代不能容忍的。
评分瑕瑜互见之作。绪论和此后使用的许多概念都不大合适(mandate、Messiah、utopia等,甚至造出「神文时代」这个词对举「人文」都有点生硬)表明作者对西方政治理论和学术了解有限,倒是进入讨论以后像模像样。我非内行以下胡说:上篇相对完整,每篇都讲一些事,但章二明显深度不足,章三因「救世主主义」术语深受局限没有写好,章四有趣;中篇章三可能是一大亮点,章一很硬见出功力;下篇章一二可能是全书最漂亮的部分,章三包罗甚广却没有argument。有几篇文章的结论都不清晰甚而留白:「xxx对历史研究很重要」,不甚令人满意;中四几节全排史料不分析;页25n1、3再现于页313-4和360,梗也重复,不合规范。总体来看不如刘浦江先生五德终始一文的深度,广度尚佳,适合其他领域史学家休闲阅读,还请方家多鉴。
评分中古出现的两类新变化一是胡族南下,一是佛教传入。前者的讨论相当多,但不脱陈寅恪范式,集中于种族文化政治门第等,虽说经济社会领域的讨论似在其外,实则也属传统范式。而对佛教传入导致中古社会的变化,之前多集中于中外交流领域(如敦煌学),近些年则渐发崛其政治文化内涵,如魏斌等人的研究。但孙的这本书展示了宗教对于政治的真正作用,即与谶纬结合参与塑造意识形态。(这一点又与陈苏镇不同)整本书展示中古隋唐的不同面相,尤其是武则天的转轮王形象以及佛教对道教以及谶纬的冲击与融合(如“卯金刀”和“十六子”谶的讨论)。方法论上则不出葛兆光的范式,不过由于孙的个人取向,本书不愿以构建完整拼图代替描摹碎片,让人看起来像是同一主题下的不同事件叙事。另对神文与人文讨论是否又回到了谢和耐、白乐日认为宋代文艺复兴的观点?
评分即使是官方辟谣加科普一千次,神秘的《推背图》依然是地摊文学的热门话题。毕竟,对渺小的人类而言,能够“窥视命运”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 让我们回溯到《推背图》诞生的中古年代,那时候的民众,对于“谶言”和“祥瑞”这种事情,更是有谜一样的信服和膜拜。如果一个人出生时没点异象,简直都不好意思混得出人头地。君权也一定要配上点“天命”,才能显得合法。 所以,那个时候流行的书籍,相对于“经书”而言,还有一套“纬书”。谶纬的纬,就是指的“七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 现代社会,我们早已从神文时代走向了人文时代。但是人类对命运的恐惧和迷茫却亘古长存。在或许被“谶言”迷住的当下,或许我们更应该看看曾经是从怎样的愚昧中走来。
评分好书,可以就是太啰嗦。说白了“异象,韱纬,圣人”三者的关系,但是好像还真要像作者这么罗嗦才能看明白了,但是吧却是啰嗦。“洛州无影”“帝出于震”“朔日冬至”.......说得我都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