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是黑塞本人很喜欢的小说之一,他在1930年5月23日把刚修改好的原稿送给好友汉斯•布特梅尔阅读,附去的信中说:“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他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托马斯•曼也很欣赏这部小说。他曾说:“《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以其纯朴和有趣显示了一种完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艺术,它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描写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相矛盾。”译林社版《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是纪念黑塞逝世五十周年的特别修订版,翻译家杨武能先生对全文的修订、润色近千处之多。
修道院里,纳尔奇思才华过人,深得院长达尼埃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得蒙自幼逝去母亲,立志侍奉上帝。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成了朋友。纳尔奇思在歌尔得蒙身上发现了与修道院精神完全相悖的气质,劝告他放弃苦修和戒条的束缚,回归他的母亲赋予他的本性之中,成为灵感充沛的人。一次意外邂逅之后,歌尔得蒙惊觉自己身上的浪漫秉性,决定开始流浪的生涯。他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有一天,歌尔得蒙因被一座圣母像的美所震撼,激发了体内深藏的创作天赋,他开始拜师求学,沉潜到雕刻艺术中。最终,他又回到自己的挚友和师长纳尔奇思的身边,两人分别以灵感和理性启发对方,终于使他掌握了化瞬间为永恒的艺术法则,雕出了完美塑像。然而,浪漫的天性仍然驱使纳尔奇思去追逐爱情和最后的幻想,歌尔得蒙再次外出游行,去艳遇当年的情人。途中他染上重病。纳尔奇思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后入瑞士籍。一生创作始于诗歌,亦终于诗歌。因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展现出对漂泊,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刻画人类处于困境,彷徨,孤独时在精神领域里的反思与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具有心理的深度,亦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类的博大爱心。
他是托马斯·曼心中“德国人中的德国人”,唯一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作家。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分别代表两种精神。纳尔齐斯是玄学的、理性的、逻辑清晰的;歌尔德蒙是艺术的、感性的、幻想丰富的。小说中,两个角色共同为主题做出贡献。整部小说呈现出一幅平衡而合谐的精神世界:两种精神都有存在的意义,但也都有其不足,最后它们在穹顶上的结合非常完...
评分 评分这本书真的非常值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我现在22岁,要读研了,心中自以为有了想要过的生活的样子,可却还是低估了人心的复杂。我其实很矛盾,觉得自己可以成为纳尔奇斯,安安稳稳地做学问,追求心理的宁静,过一种外人看来体面的生活。这基本就是我前两年的追求目标,现在我...
评分小说一开始就是描述修道院那棵大树,足足用了一大段。看前面部分的时候,我很难把这本书的黑塞和老年时期的黑塞等同起来。但是在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的呼吸终于开始越来越陡峭,我意识到这本书肯定有一个不那么容易放下的结尾,肯定会荡气回肠,让人震动不已。 这本小说是...
评分这本书我看了很长时间,因为每看一段,就要静下来思索 书中的对比很强烈 灵魂之爱对应父亲、理性的、禁欲主义,亚当的信徒 肉体之爱对应母亲、随性的、及时行乐,夏娃的孩子 黑塞的文笔很美,有的段落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我最喜欢的就是两位主人翁在修道院里的那段岁月 谁不喜...
一个人能不能明确引领自己,还是两个人(的拟态)才能互为支撑?we were new boys together while we are all dying alone. #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但却在荒芜自我之外呼唤着爱
评分理性与感性的极端矛盾与交融;世俗与宗教世界散发出完全不同却都至高无上的美~几乎一口气读完,黑塞的水准,很棒的享受~
评分一个人能不能明确引领自己,还是两个人(的拟态)才能互为支撑?we were new boys together while we are all dying alone. #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但却在荒芜自我之外呼唤着爱
评分黑塞大手的清水耽美文,爱上直男真是惨。讲父性与母性,灵性与人性的对撞问题。
评分一个人能不能明确引领自己,还是两个人(的拟态)才能互为支撑?we were new boys together while we are all dying alone. #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但却在荒芜自我之外呼唤着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