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在她笔下,非洲大陆笼盖着一种广袤而又柔和的气氛,而鲜活其中的,是和这土地颜色最相贴合的人和故事。疾病、死亡、失败、割舍,是她在非洲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上演的课题,但这本书不是一幕悲剧或一首恋旧的挽歌,而是一种自由与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扬,一种纯粹、明净、深远的爱的渗透。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1885—1962),丹麦著名女作家。1914年,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1931年农场大火后返回丹麦。后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以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出版成名作《哥特故事七则》,后陆续出版《走出非洲》《冬天的故事》《草地绿荫》《埃赫雷加德》等。曾获安徒生奖和彭托皮丹奖,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走出非洲》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
译者袁田,旅行作者,曾出版印度及非洲国家相关旅行随笔。
因肯尼亚与《走出非洲》结缘,重译经典,再现一段隽永人生。
已出版作品:
《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跑得远远的,一切都会好》
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绰号雌狮的小说《走出非洲》已经在我家沉寂了多年。 90年代刚流行镭射电影,当时放了一批好电影,票价是5元,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看这样的电影手头还是很吃紧的。那应该是大年初三,我坐在空荡荡的小放映厅看梅韦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走出非洲》。...
评分我在新东方的大愚书店看到这本书,和很多的考试辅导书放在一起。我只是不经意间拿起,翻了几下就去买了。走出非洲,非洲怎么会不吸引我呢? 那时候还在杭外,拿着这本书去学校纯粹为了装B,在教室里那么嘈杂的地方凭着自己几乎没有的单词量一页一页翻过去,我是看不懂的,却只...
评分最近都沉迷在女性自主独立自由的氛围里,迷恋这个题材的电影、电视还有文学作品。也不是说这样的题材一定就要慷慨激昂,心硬如磐石;但生活在“冲破阻碍放心去高处飞翔的”环境里,总是仰着脸追寻着天边仿佛似隐还现的海鸟翅膀一样,时间久了,眼睛酸了,很容易就忘记其实,脚...
评分娓娓道来,不着痕迹而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不是风光散记,因为有作者自己生活在其中与许多的人物用心碰触着,又不像爱情小说那样绕来绕去不离爱恨情仇。一切是自然的,舒缓的,包括爱情、友情,而作者的人性感受和人文思考就化在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间,词句里。好看!
评分在完全进入《走出非洲》的阅读状态之后,我全身一直在静静地沸腾着,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书了。 海明威笔下的大海,不会比一个真正的老水手所看到的更辽阔,而饱经沧桑的老水手,却无法像作家一样生动细致地描述他的所见所得。那些动听的故事往往是沉默的,对阅读者来说,最幸...
傲慢
评分一直不爱读女作家的书。因为内容只是爱情,再可歌可泣也就那么点事情。这位不错,很大气,天地山河领袖居民纷争和平,这个女人很大气很立体。爱。
评分一年前看了电影版,那是一种长久的感动与敬畏,当管弦乐响起的时候会由衷地钦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小说与电影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小说将篇幅更多的放在了非洲的描绘上,如散文诗一般的语言竭力展现着非洲那些不为人知的诱人内涵,而电影将视角放在了主人公的成长史上,非洲带给她的不只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个身份,可能也不是那一段爱情,而是内在的自我的觉醒,在这个层面上,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导演剧本都是无可争议的,原作就是一个非洲的百科全书,你可以发现这里的人,动物,生活,历史,他们的敬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伟大之处,或隐或显地昭示着众人这片土地的宽广与深邃,在小说中丹尼斯的笔墨其实不多,但却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外来者,最后与非洲大地的合二为一可以看做是全书的高潮,“他不属于我,他也不属于我们,丹尼斯会记得的。”
评分19:粗略了解了非洲大陆的一些人文习惯,描述没达到想象中的程度,还算可以吧。
评分我能相像卡伦在非洲的生活一定精彩,神圣。但相反她的文字并没有吸引到我,缺少了一种更为深沉的人文关怀。有时候会觉得他对于非洲的诸事诸物有一种流于表面的爱,甚至带着些居高临下。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格利高里的项塔兰乃至何伟的寻路中国系列,都是外来者对于新的文化环境的探寻和感悟,与之相比,都显得生动,深沉和扣人心弦。原因可能在于前三者真正的融入了其所在的环境,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卡伦,作为一个庄园主人生活在非洲,缺乏了感同身受和对于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那些华丽的景色和故事描写,对不起,并不能打动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