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二十九岁的凯伦·布里克森旅居肯尼亚,在恩贡山下的农场经营咖啡种植园。直到1931年,凯伦离开非洲。她返回丹麦,写下这十七年间在非洲这片奇妙的大陆上动人的经历。在她笔下,非洲大陆笼盖着一种广袤而又柔和的气氛,而鲜活其中的,是和这土地颜色最相贴合的人和故事。疾病、死亡、失败、割舍,是她在非洲的生命旅程中不断上演的课题,但这本书不是一幕悲剧或一首恋旧的挽歌,而是一种自由与勇敢的生命力的宣扬,一种纯粹、明净、深远的爱的渗透。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1885—1962),丹麦著名女作家。1914年,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1931年农场大火后返回丹麦。后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以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出版成名作《哥特故事七则》,后陆续出版《走出非洲》《冬天的故事》《草地绿荫》《埃赫雷加德》等。曾获安徒生奖和彭托皮丹奖,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走出非洲》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
译者袁田,旅行作者,曾出版印度及非洲国家相关旅行随笔。
因肯尼亚与《走出非洲》结缘,重译经典,再现一段隽永人生。
已出版作品:
《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跑得远远的,一切都会好》
一本关于生命的书籍,特别适合在肯尼亚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风中阅读的书籍。 第一次读是在马赛马拉帐篷酒店里地沙发椅上,旁边就是书中所描述的景象,世事变化,现在已经不能够狩猎,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非洲大陆上浓烈的爱、执着的生活和无尽的遗憾。 也许这就是人生。在绝...
评分Isak Dinesen, lived in East Africa for almost twenty years making a living as the proprietor of a coffee plantation. Out of Africa is a memoir of her experiences there.Through the book she meanders through her life in no chronological order telling wonderfu...
评分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绰号雌狮的小说《走出非洲》已经在我家沉寂了多年。 90年代刚流行镭射电影,当时放了一批好电影,票价是5元,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看这样的电影手头还是很吃紧的。那应该是大年初三,我坐在空荡荡的小放映厅看梅韦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走出非洲》。...
评分用了12天的时间读毕走出非洲,虽然多是用零星的时间拼凑起来,却感觉从那一句''I had a farm in Africa''开始,就深深沉浸在这本书的氛围里,一气呵成。这12天,其中有8天在苏格兰度过。虽然苏格兰和非洲很不同,却有非常惊人的相似的气质,觉得真是读这本书的合适的地方。读到...
评分娓娓道来,不着痕迹而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不是风光散记,因为有作者自己生活在其中与许多的人物用心碰触着,又不像爱情小说那样绕来绕去不离爱恨情仇。一切是自然的,舒缓的,包括爱情、友情,而作者的人性感受和人文思考就化在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间,词句里。好看!
一直不爱读女作家的书。因为内容只是爱情,再可歌可泣也就那么点事情。这位不错,很大气,天地山河领袖居民纷争和平,这个女人很大气很立体。爱。
评分翻译不错,推荐。回来的飞机上挑捡主要部分看完了。这种书大概会存在kindle里没事拿出来翻一篇,因为永远舍不得看完。
评分一年前看了电影版,那是一种长久的感动与敬畏,当管弦乐响起的时候会由衷地钦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小说与电影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小说将篇幅更多的放在了非洲的描绘上,如散文诗一般的语言竭力展现着非洲那些不为人知的诱人内涵,而电影将视角放在了主人公的成长史上,非洲带给她的不只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个身份,可能也不是那一段爱情,而是内在的自我的觉醒,在这个层面上,电影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导演剧本都是无可争议的,原作就是一个非洲的百科全书,你可以发现这里的人,动物,生活,历史,他们的敬畏,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伟大之处,或隐或显地昭示着众人这片土地的宽广与深邃,在小说中丹尼斯的笔墨其实不多,但却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外来者,最后与非洲大地的合二为一可以看做是全书的高潮,“他不属于我,他也不属于我们,丹尼斯会记得的。”
评分译本太美。原本应该更美,希望有一天能读完原本。
评分几乎没有太多关于离开非洲、戴尼斯去世的心理描写,但我们都全部感受到了,泪流不止T 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